正文

2025 諾貝爾獎點評5: 和平獎

(2025-10-10 03:15:47) 下一個

諾貝爾和平獎,這麽多年其實一直在替人類安撫自己的不安。冷戰時,世界怕核彈,於是獎談判;反恐時,世界怕極端,於是獎教育與人權;如今怕極權,也怕撕裂,於是獎那些“還在堅持的人”。

獎章在變,焦慮未改,隻是每年換個主角,換句口號。今年,這枚獎章落在了委內瑞拉的瑪麗亞·科麗娜·馬查多(María Corina Machado)身上。她不拿槍、不流亡,隻靠選票和意誌“對抗命運”。在一個子彈比選票還多的地方,她的勇氣本身就成了一種政治。

 

一、她為什麽得獎

馬查多的故事,像一部南美小史。別人逃離,她留下;別人噤聲,她發聲。她創辦了選舉監督組織,用誌願者守在票箱旁,防止選票“變戲法”。她那句口頭禪——“子彈換不了選票”,聽起來像老掉牙的標語,但在委內瑞拉,這句話的代價叫“自由”。

評委會格外喜歡這種人,正能量足,故事幹淨,照片上鏡。一句話能登報,兩段能拍紀錄片,對奧斯陸來說,這比和平還和平。

 

二、挪威人的算盤

有人問:為什麽不給川普?畢竟他最近也在拉美“維護和平”。

評委會心裏有數:給他獎,全世界立刻吵翻天;不給他,最多挨幾句推特。挪威人信奉北歐哲學:“不選最對的,隻選最穩的。”再說,諾貝爾獎的程序早已固定,像瑞士鍾表,不趕潮流,也不改時區。世界風雲再大,它照樣按表走。這叫“道德自動導航”。

 

三、和平的“萬能口味”

諾貝爾在遺囑裏寫著:要獎勵“促進民族間友好的努力”。百年之後,這句話幾乎成了萬能調料:談氣候,可以說“為了地球的和平”;講教育,可以說“為了下一代的和平”;甚至守住網絡空間,也能說是“為了信息的和平”。和平成了萬能的前綴,無論主題是什麽,隻要結尾加上“為了和平”,都顯得莊嚴而正確。

於是和平獎成了一麵鏡子:人類把害怕的事照進去,再頒個獎安慰自己。獎頒得越多,說明世界越焦慮。就像有人年年體檢,報告越來越厚,毛病卻一個沒少。

 

四、獎與被獎

和平獎最尷尬的地方在於:它既想高尚,又怕被嫌矯情。獎得太現實,人說你政治;獎得太理想,人說你表演。於是評委每年都像走鋼絲:左邊是權力,右邊是良心,中間是鏡頭。走得穩,是“國際良知”;走偏一點,就是“道德綜藝”。

今年這步走得漂亮:既不刺痛誰,也不巴結誰;既講理想,又避風險。像一杯“國際道德拿鐵”——不甜不苦,大家都能喝。

 

五、尾聲:鍾表、獎章與套路

馬查多的勇氣無可否認,她的堅持值得尊敬。但和平獎的劇情——看多了,也像係列劇:每年換個背景、一段信念、一陣掌聲,最後都以“希望仍在”收尾。理想年年被重播,慢慢就成了綜藝。情節熟悉,台詞標準,連掌聲都按節奏。

諾貝爾和平獎如今更像一隻老式懷表:做工精致,聲音清脆,就是不一定準。它能告訴人類幾點,卻告訴不了世界往哪走。不過話說回來,能讓全人類每年停下幾分鍾,為“和平”鼓一次掌,這本身也挺浪漫。

隻是看著評委們越來越熟練、越來越自信,人不免生出一點溫柔的諷刺,這和平獎啊,怕不是被他們頒出了手感,也快被頒成了習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三步兩橋 回複 悄悄話 川普可以設立一個“川普宇宙獎”,PK諾貝爾獎。從此,地球人每年可以多看一場戲。
誠信 回複 悄悄話 Trump probably would be conferred Nobel Peace Prize should he succeed in annexing Canada, Greenland, Panama Canal, Gulf of Mexico, Venezuela,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