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盧浮宮的三顆未丟之鑽

(2025-10-19 06:14:02) 下一個

今晨的巴黎又登上了頭條。盧浮宮的阿波羅畫廊(Galerie d’Apollo)傳出失竊案——幾名竊賊乘機械升降梯潛入,用小鏈鋸割開鐵門,動作嫻熟得像在演《碟中諜》。幾件珠寶被劫,警燈閃爍,記者奔走,遊客被疏散,整座博物館一夜之間化作新聞現場。然而,在同一間畫廊、同一束燈光下,三顆鑽石依舊安坐如初:攝政王(Regent)、桑西(Sancy)、奧坦西亞(Hortensia)。它們沒有丟,隻是靜靜地旁觀,再一次見證人類忙亂地排演那出關於貪婪與驚慌的舊戲。

三顆鑽石,都生於印度。那片古老的礦脈——從科魯爾到高康達——出產了世界上最璀璨的寶石,也孕育了人類對光的全部想象。攝政王鑽石(The Regent Diamond)誕生於1698年的科魯爾礦(Kollur Mine),原石重達426克拉。英國東印度公司駐馬德拉斯總督托馬斯·皮特將其購得,帶回倫敦切割成140克拉的枕形鑽。1717年,法國攝政王菲利普二世以13.5萬英鎊購入,將它鑲入王冠中央,成為法蘭西王室權力的象征。曆經革命與複辟、流亡與歸來,它始終未曾離開巴黎——一顆出身印度泥土的石頭,在法蘭西的黃金王冠裏安了家。

桑西鑽石(The Sancy Diamond)出自印度的高康達礦區(Golconda Mines),是一位更有故事的旅人。它在法國貴族德·桑西手中得名,又先後流落英國、波蘭與俄國的宮廷之間,被典當、被贖回、再被典當。數百年輾轉之後,它終於回到巴黎,與攝政王鑽石並肩而立,同陳於阿波羅畫廊。它的每一道切麵,都映照著歐洲權力的光影,而那光,其實來自印度炙熱的河床。

奧坦西亞鑽石(The Hortensia Diamond)亦源自印度,約21克拉,帶著一抹淡淡的粉橙色。路易十四珍藏,拿破侖重新鑲嵌,並以“奧坦絲公主”命名。與攝政王的威嚴和桑西的漂泊不同,它的光溫柔而持久,如宮廷壁畫上一筆不被注意的亮色,靜默卻長存。

這三顆鑽石,都來自印度的地底,卻在巴黎的玻璃櫃中閃耀;都誕生於陽光最烈的南方,卻在北國的冷光裏永恒。外麵的警笛追問“丟了什麽”,而它們在櫥窗中仿佛低聲答道:“真正的珍寶,從來沒丟。”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