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和“成事”之間(二):說“沒錢”就真的想賺錢嗎?
繼續說這位退休經理,以下稱她為“老退”。
老退跟我第一次見麵,就說急需收入。後來email裏又提到兩次“很想賺點錢,補貼一下生活開支”。她的語氣誠懇,給人一種“迫切”的印象。我對於朋友的事是很上心的:既然你這麽想賺點錢,我剛好碰到有人願意付費谘詢,我第一時間就聯係了老退。
結果她說自己在美國旅行,還要待三周。
我頓時一愣:這和我想象中“急需收入”的狀態好像不太一樣?
“沒錢”是個含義模糊的詞
這是我第一次開始認真反思——人們說“沒錢”的時候,究竟意味著什麽?
我認識的小可,也常說自己“沒錢”,但約她吃飯,她總是欣然赴約;
另一個朋友也常說“沒錢”,說是很少去餐館吃飯了,改點外賣,能省小費;
再往朋友圈一看,他發了一瓶幾百塊的什麽酒;
鄰居說音樂劇票太貴,400多一張,結果她買的是最好的位置;
而我自己,一百多塊的後排票就能看得挺開心。
“沒錢”到底是現金流緊張、情緒上的焦慮,還是某些花費不被優先考慮,甚至僅僅是一個說辭,暗示“我不想為這個東西花錢”?
對老退來說,去美國三周可能是必要的。我意識到,她對“賺錢”的期待,也許和我對“賺錢”的理解,根本不在同一個頻率上。
是她效率低,還是我太急?
我曾給老退出過一些自我推廣的點子,比如如何建立自己的專業主頁、如何與舊人脈重新連接、如何設計低風險的付費試水產品等。她當時非常感謝,但一點後續動作都沒有。
後來老退從美國回來,跟我說,她想做ToB谘詢,不想直接在網上推。“網上的人都隻想找免費服務,不願意付錢。” 如果是熟人介紹,她可以接。
老退不擅長談錢,所以她選擇了toB。這對她來說,是個正確的方向。
但她又堅持通過networking去鏈接,我就覺得效率太低了。她的服務有價值,完全可以出個模板,給有可能的機構廣發英雄帖。
我自己的投射
我意識到,我對老退的預期,其實藏著我自己的緊張和投射。
我是第一代移民。
我經曆過賬戶餘額日漸見底的日子,經曆過在新國度裏無業時的那種茫然與不安。那時候,每一個賺錢機會我都想抓住。哪怕是幾十塊的短工,我也願意立刻接下。
所以當別人說“想賺錢”時,我會本能地進入“緊急模式”:立刻行動,找方案、找客戶、設計流程。
但對老退來說,所謂的“賺點錢”,可能隻是她退休生活中的一個“心理補充”,而不是一場必須立即啟動的戰鬥。她有退休金,過兩年還會開始拿養老金。她“想要的”更多是身份的轉變、心理的成就感,而不是立刻的現金流。當然,能變現也是極好的。
“想做”與“成事”之間,有時是一步之遙,有時是山長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