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空頭火葬場!Palantir憑什麽還能漲?

(2025-11-10 19:08:03) 下一個

空頭火葬場!Palantir憑什麽還能漲?
AI應用之王PLTR從來不缺爭議,從香櫞到大空頭Michael Burry,無數空頭铩羽而歸、血本無歸。

Burry再不平倉就要被bury了,難怪他昨天急忙澄清自己已經不再做空PLTR。

原文出處:r/hedgefund

核心議題:為什麽人們還在買 Palantir

($PLTR)?

前言:一個投資者的困惑

2025年伊始,Palantir Technologies

($PLTR)的股價已經飆升了142%。乍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成功的故事。但當你深入審視這家公司的估值指標時,一個刺耳的問題浮出水麵:為什麽一家公司的遠期市盈率(Forward P/E)高達21

8倍,卻還有這麽多人在買入?

這個問題並非空穴來風。它反映了當今股市中最深層的矛盾之一傳統財務

估值框架與新時代科技敘事之間的激烈碰撞。而 Palantir,正是這場碰撞的完美試驗田。

第一部分:估值黑洞理性分析的敗北?

數字會說謊嗎?

支持者們對 Palantir 的估值提出了一係列令人瞠目結舌的數據:

遠期市盈率:218倍

市銷率(P/S):136倍

分析師普遍看空:預計股價有40%的下跌空間

對比之下,英偉達(Nvidia)的市盈率僅為41倍。這個對比讓許多價值投資者感到絕望。這根本不是投資,這是賭博,評論區一位用戶寫道。

對標的困境

但這裏出現了一個有趣的辯論轉折。支持 Palantir 的多頭投資者認為,將其與

英偉達直接對比本身就是一個範疇錯誤.

英偉達在做什麽?它在販賣 AI淘金熱中的鏟子硬件芯片,可以賣給任何購買者,高度標準化和可複製。Palantir

呢?它提供的是大腦軟件與操作係統,用於解決複雜問題。

當你部署了 Palantir 的 Gotham 或 Foundry 平台,並將其深度嵌入你的工作流程後,轉換成本就會變得天文數字。

客戶粘性遠高於硬件供應商。這種差異,在傳統的市盈率指標中是無法體現的。

脆弱性的證明

但空頭投資者指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最近一次政府合同中的小故障,直接導致 Palantir 的股價下跌7%。

這似乎證實了他們的觀點在這麽高的估值下,任何負麵消息都可能引發劇烈回調。風險與回報的平衡已經嚴重失衡。

第二部分:護城河之辯基本盤與星辰大海

從谘詢公司到軟件公司的蛻變

許多評論者認為,對 Palantir 的最大誤解在於將其視為一家政府谘詢公司。這個認知已經過時。

真正的轉折點是 Apollo 平台的推出。這個平台賦予了 Palantir 真正的可擴展性

從勞動密集型的項目製收費,轉向高利潤、高確定性的訂閱式收入模式。

從財務的角度看,這種轉型理應獲得顯著的估值溢價。

商業部門的崛起

提到政府合同時,多頭投資者有個經典的比喻:政府合同是基本盤,商業合同才是星辰大海。市場正在為後者定價。

確實,過去幾年 Palantir 與特朗普政府在國防部和 ICE 方麵的合同廣為人知。

但真正令人興奮的增長引擎,卻隱藏在商業客戶的爆發式增長中。

AIP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latfo-rm)的推出代表了一個戰略轉折。通過這個平台,數幹家企業可以快速部署 AI

應用,而無需從零開始。在 AI浪潮席卷商業世界的當下,這個平台的價值不可估量。

大到不能倒的國家戰略資產

有一些評論采取了更宏觀的視角。他們指出,Palantir 深度綁定了美國及其盟友(五眼聯盟)的核心情報和國防體係。

這使其成為一種國家戰略資產。

換句話說,Palantir 有一種大到不能倒的隱性擔保。這種地位為其提供了傳統商業公司無法比擬的穩定性與護城河。

從這個角度看,高估值不再顯得那麽離譜。

第三部分:風險暗流護城河還是圍城?

客戶集中度的雙刃劍

但故事的另一麵同樣引人深思。空頭投資者指出,Palantir 的成功過度依賴於少數幾個大型政府客戶。這意味著什麽?

一旦政府預算削減、政策轉向,或者大型國防承包商(如洛克希德馬丁、雷神等)開始開發自己的內部軟件,Palantir的收入將麵臨巨大衝擊。一位評論者尖銳地指出:它的成功高度依賴於政治風風向和政府關係,這是不穩定的。

銷售模式的重負

Palantir 的銷售模式遠非輕量級。其產品不是即插即用的標準軟件。通常,為了簽下一筆合同,公司需要投入大量工程師資源進行長期的演示和集成工作。

這限製了其規模化的速度,也解釋了為什麽其銷售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高昂的銷售成本,直接壓低了利潤率,削弱了公司的財務吸引力。

股權激勵的真實成本

這是一個在 Palantir 討論中反複出現的陳年往事。公司通過大量的股權激勵

( Stock-Based Compensation, SBC)

來吸引和留住人才。表麵上看,公司是盈利的。但仔細一看,這部分利潤實際上流向了員工的口袋。

一位評論者用帶有諷刺意味的語氣說:公司的淨利潤是漂亮的,但股東的實際收益並沒有賬麵上那麽好看。這反映了股權稀釋對長期股東回報的隱形侵蝕。

第四部分:市場情緒的舞台故事的力量

不是投資現在,而是購買未來

一些相對中立的觀察者坦誠地承認:從純財務指標來看,Palantir 的股價確實瘋狂。但他們認為,市場購買的並不是 Palantir 的現在,而是一個關於它未來的宏大敘事。

那個故事是什麽?Palantir 成為西方世界在 AI 時代的數據操作係統。在這個故事裏,Palantir 是不可或缺的,就像 Wi-ndows 之於個人計算機時代,iOS 之於移動互聯網時代。

OP 所說的FOMO(錯失恐懼症)在這裏被明確地討論和接納。許多投資者坦然地說:我知道這很貴,但錯過下一個微軟或穀歌的恐懼,遠大於短期內股價回調的風險。

科技革命的昂貴稅

在技術革命的早期階段,真正的贏家總是顯得離譜地貴。亞馬遜在21世紀初被認為是天價,後來人們才明白,那些貴實際上是便宜的。

從這個角度看,Palantir 的高估值可能不是泡沫的信號,而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合理定價。問題在於,風險與回報的天平是否已經失衡。

領導人的個人魅力

CEO Alex Karp 的個性在 Palantir 的故事中扮演了出乎意料的重要角色。支持

者認為他是一位有遠見的領導者,敢於堅持長期主義,不為短期股價波動所動。

反對者則認為他更像一個布道者,其言論常常過於哲學化,缺乏對股東的直接問責。這種兩極分化的看法,加深了 Palantir 作為信仰股或邪教股的特質。

第五部分:分層認知模型突破單一視角

在這場關於 Palantir 的激烈辯論中,我們可以提煉出一個通用框架,適用於評估所有高成長、顛覆性科技公司:分層認知模型 (Layered Cognition Model) .

這個模型的核心主張是:投資者需要從三個不同的層麵來審視這類公司,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某一個層麵。

第一層:財務基本麵層

核心問題:這家公司現在健康嗎?

分析工具:市盈率、市銷率、現金流、增長率、分析師評級等。

這是 OP的所有論點都建立在其上的基礎。他看到了極高的估值倍數、分析師的負麵預期,以及單一事件對股價的衝擊。對於風險厭惡者和價值投資者來說,分析到這一層就已經足夠得出賣出或回避的結論。

第二層:戰略敘事層

核心問題:這家公司未來會變得多重要?

分析工具:商業模式分析、總可用市場(TAM)評估、競爭格局、技術獨特性、管理層願景等。

多頭評論者主要在這一層展開防禦。他們強調 Palantir 的軟件平台模式、商業市場的巨大潛力,以及其在國家安全領域的不可替代性。他們認為第一層的財務數據無法捕捉到非線性的增長潛力。

在這一層,投資者是在為公司的未來潛能支付溢價。

第三層:市場情緒層

核心問題:為什麽其他人正在買入/賣出?

分析工具:技術分析、期權數據、社交媒體熱度、宏觀趨勢、散戶機構持倉比例等。

這一層捕捉的是驅動股價短期波動的市場心理和資金流動。FOMO這個詞精準

地描述了這一層的本質。

在AI成為市場最強音的背景下,任何與AI 相關、有吸引力故事的公司都會吸引資金。在這一層,股價的漲跌與前兩層可能暫時脫鉤,呈現出越貴越漲的自我強化局麵。

三層模型的應用智慧

這個框架最大的價值在於提醒投資者,單一的視角是危險的:

隻看第一層的投資者 可能會錯過整個科技浪潮而後悔,就像早期錯過亞馬遜的價值投資者一樣。

隻看第二層的投資者 可能會因為忽視估值和風險而陷入長期的價值陷阱,如200

0年互聯網泡沫中的思科。

隻看第三層的投資者 可能會在情緒退潮時被套在山頂,成為接盤俠。

一個成熟的投資者 應該能夠在這三個層麵之間自由切換,理解當前股價是由哪

個層麵的邏輯在主導,並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和投資周期,做出明智的決策。

結語:在迷霧中前行

關於 Palantir 的這場爭論,根本上反映的是當代投資者麵臨的永恒困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在理性分析和前瞻性認知之間找到平衡?

Palantir 可能是下一個微軟,也可能是下一個思科。這取決於許多我們無法完全控製的因素政策風向、商業市場的實際采納、技術發展的軌跡,以及最關鍵的,公司管理層的執行力。

但無論結局如何,這家公司的故事都已經成為了一個完美的教材,教會我們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做決策。在這個過程中,比數字本身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思維框架。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