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將變得無關緊要了。
當埃隆馬斯克在舞台上拋出這個石破天驚的論斷時,全場先是靜默隨即一片嘩然。
坐在他身旁的黃仁勳愣了一下,隨即半開玩笑地接話:錢真沒用的時候,記得提前通知我一聲!台下爆發出一陣笑聲,台上的二人幹了個杯兩位科技領袖關於未來的即興探討就此拉開帷幕。
2025年11月19日,美國華盛頓肯尼迪中心的美國-沙特投資論壇(U.S.-Saudi Investment Forum)現場,馬斯克和黃仁勳這兩位科技圈重量級人物並肩對談。
一位是敢想敢言、以夢想改變世界的矽穀鋼鐵俠,另一位是務實低調、手握核心算力的芯片教父。一開場,他們就將話題引向未來社會的終極命題:當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發展到極致時,錢是否會失去意義?人類是否還需要工作?
這場對話不僅拋出了未來經濟與勞動方式的懸念,也折射出全球AI競賽下暗流湧動的產業格局。馬斯克拋出超前大膽的預言,黃仁勳謹慎回應,兩人的思想碰撞引發出了一連串值得深思的問題。
貨幣將不再重要
馬斯克在論壇上勾勒出了一個極為樂觀的未來圖景:高度發達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將帶來前所未有的物質豐裕,最終讓貨幣這種概念變得無足輕重。
他預計在10到20年內,工作對人類來說將不再是謀生手段,而更像一種純粹出於愛好的選擇。
未來某個時候,貨幣會沒用,馬斯克斷言道,工作將會變成可選的,就像人們打遊戲或體育運動那樣。他甚至提到科幻作家伊恩班克斯的文化係列小說,來描繪這種沒有金錢的理想社會。
在馬斯克看來,隻有通過大規模應用AI和機器人(例如他寄予厚望的Tesla Optimus人形機器人),才能真正消除貧困,實現人人富足。屆時,人類從繁重勞動中解放出來,工作將像種花弄草般的怡然自得。
有些人明知自己種菜不如超市買菜方便,卻仍樂此不疲,因為那是他們的興趣所在。馬斯克預言未來的工作也將回歸這樣的本源:出於熱愛,而非生存所需。
然而,坐在一旁的黃仁勳並沒有完全認同這幅烏托邦圖景。他的回應頗為謹慎:每個人的工作都會被AI改變,但不等於沒人需要工作了。
黃仁勳認為,在可見的未來,人類不會因為AI而無事可做,反而可能更加忙碌,尤其是對於有很多創新想法的人。因為AI提高了生產力,人們反而會湧現出更多想要實現的想法和目標,有了工具就會去做更多事,這意味著我們也許會比以前更忙,而不是閑下來。
他打了個比方:人工智能就像給每個人增加了一副強有力的翅膀,讓我們能夠更快地去追趕心中所想,短期來看,我們會越來越忙,因為有太多夢想等待實現。
相較於馬斯克對未來社會近乎科幻的暢想,黃仁勳更相信現實中的逐步演進:AI不會讓工作消失,但每一份工作內容都將不同於過去。
500兆瓦AI工廠
在眾多美沙合作中,最炸裂的一項或許來自沙特本土的人工智能公司HUMAIN這家公司宣布將與馬斯克旗下的xAI共同在沙特建設多個超級數據中心,其中包括一座規劃容量高達500兆瓦的巨型設施。
HUMAIN甚至計劃為這些項目采購60萬顆英偉達GPU。按當下主流GPU的能耗與機架密度推算,這意味著將裝載數十萬塊頂尖算力卡,規模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數據中心,而是標準意義上的AI超級工廠。
這樣的布局也對應了外界對沙特的普遍判斷:沙特具備打造世界級AI基礎設施的所有條件土地、能源和資本。
在沙特,能源成本低於全球主要經濟體,土地近乎無限,而資金更不是問題。於是,算力被他們視為繼石油之後的新戰略資源,一場AI版的新工業化正加速展開。
HUMAIN的計劃是:2026年投產首批100兆瓦數據中心,2030年前將總規模拉升至1.9吉瓦。
這個體量意味著什麽?
OpenAI和微軟正在推進的Stargate算力計劃,到2030年的目標是約4.5吉瓦。換句話說,沙特一國就打算做到全球頂尖AI超級算力的三分之一規模。
可見,中東正在崛起為全球AI計算的新高地。
黃仁勳將這樣的超級數據中心稱為AI工廠即輸出智能的新型工廠,而不再隻是存儲和處理數據的傳統機房。在他看來,未來的AI超級算力中心就像工業時代的大型工廠流水線,源源不斷地產出訓練好的AI模型和實時生成的內容。
與工業革命的工廠把原材料變成商品類似,AI工廠是把海量數據和算法轉化為可用的智能成果。這種比喻形象地揭示了AI時代計算範式的轉變:數據中心的使命正從提供通用計算,轉向大規模生產AI模型與內容。
黃仁勳表示,生成式計算(即通過AI模型生成文本、圖像等內容的新型計算模式)正在取代過去主導互聯網的推薦算法模式,成為驅動算力需求暴增的核心因素。例如,大模型的內容生成、海量數據的處理,都需要遠超以往的計算能力,倒逼全球科技公司建設自有的GPU超級計算集群。
這場由生成式AI引發的算力競賽,使得AI工廠遍地開花:從美國的微軟、穀歌,到亞洲的韓國電信公司,再到中東的沙特、阿聯酋,各國各地都在興建屬於自己的AI超級中心。
黃仁勳在不久前的GTC大會上就指出,AI工廠將成為新時代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誰掌握了更多的AI算力工廠,誰就在這場新工業革命中占據先機。
在這一波AI基礎設施熱潮中,各類角色各顯神通。以HUMAIN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參與者提供了資源和場地,願意投資建設本土的算力高地;Nvidia等芯片巨頭則提供關鍵的GPU硬件和軟件生態,黃仁勳甚至親自為沙特站台促成合作。
除此之外,美國的AMD公司也已經宣布與HUMAIN合作,尋求分享沙特算力建設的蛋糕;老牌芯片廠商英特爾的CEO近期亦造訪利雅得,探討在半導體和AI領域的合作機會。
圍繞中東這一方興未艾的AI新基建高地,產業鏈上下遊的玩家紛紛湧入:從芯片設計、雲服務到數據中心運營,各路巨頭與當地資本展開合作競合,共同打造麵向未來的AI算力網絡。
AI是否有泡沫?
人工智能領域的狂熱發展也引發了一個尖銳的問題:這一切會不會隻是另一場泡沫?
在論壇上被問及美國是否正陷入AI泡沫時,黃仁勳並未直接給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從技術趨勢的角度進行了剖析。
他指出要理解當前AI熱潮,必須從第一性原理出發,看清計算產業正在發生的根本變化。他隨即給出了支撐AI高速發展的三大要素:
其一,數據洪流的處理需求。如今全球每年用於處理原始數據(如姓名、財務信息等)的計算量龐大,耗費數千億美元,而這些數據處理很多與AI無關。傳統CPU已無法高效應對如此規模的數據洪流,推動全行業轉向並行加速計算,這是AI熱潮的基礎之一。
其二,生成式AI取代推薦係統。過去15年中,互聯網主要依賴推薦算法來篩選信息(決定社交媒體推送、廣告投放、內容推薦等)。而近年來崛起的生成式AI開始替代舊有的推薦模式:無論是聊天對話、內容創作,還是更智能的搜索,這些生成式計算任務都需要大規模的GPU算力支持,遠超以往的需求。大量互聯網公司因此投入巨資打造用於數據處理和生成式AI的GPU集群。
其三,自主智能體的興起。新一代Agentic AI(自主智能體)開始登上舞台,如馬斯克推出的Grok類GPT-4聊天機器人、OpenAI的高級模型、穀歌Gemini等。這些更具主動性和決策能力的AI模型疊加在既有的技術層之上,進一步推高了算力需求。它們的出現建立在從CPU到GPU的算力範式轉換之上,是大勢所趨的延續。
通過上述分析,黃仁勳得出的結論是:當前市場對AI算力的巨大需求並沒有想象中那麽誇張,而且這一切都是有充分理由的。
換言之,在他看來AI熱潮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計算技術長期演進和真實需求增長的基礎上。他傾向於認為眼下的熱潮有別於上世紀末的網絡泡沫,AI的需求是真實且可持續的。
然而,正如曆史經驗所示,即便是最革命性的技術浪潮,也難免經曆炒作過熱與理性回調的反複。AI領域目前的高歌猛進,確實夾雜著某些過度狂熱的苗頭:資本市場對AI概念股的追捧達到炙熱,不少缺乏核心技術的公司搭車AI概念虛抬估值,讓人聯想起2000年互聯網泡沫中雞犬升天的情景。
馬斯克所描繪的無人工作烏托邦,也被一些評論者批評為過於天真效率的提升並不自動等於財富的公平分配。如果沒有配套的社會政策,即使機器人創造了巨大財富,普通人未必真的能無憂無慮地享受生活。
這種技術與社會之間的落差,提醒我們對AI前景既要有熱情,也不能失去審慎。或許正如黃仁勳所言,AI帶來的變革是真實的,但對待短期內的狂熱我們需要冷靜。真正決定勝負的,是踏實落地的創新和持續、長久的價值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