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從小就被父母標注為“敏感”的人,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這不是啥好詞。在我父母那裏,意思主要是我這個孩子很難搞。在我的家人中,流傳著好幾個關於我不好搞的故事,這些事大多發生在我還沒記憶力的時候。他們每次把這些拿出來說,就會哄堂大笑,而我並沒有任何發言權。其中之一是,有一次小寶寶我發燒了,他們把我送到我們那邊鄉鎮的醫院。護士要給我紮針掛水,我硬是不讓。全醫院沒有一個護士能搞定還在繈褓中的我,導致我全身被紮到沒有地方可以紮。最後,經驗最老道的護士長出馬,才在我額頭上紮好了針。從此,護士長成了我的專職護士。於是我年紀輕輕,就在這個醫院出了名。
作為敏感小孩的我的第二個問題是,不經逗,特別容易生氣。我們農村那個時候蓋房子,都是同村的親戚互相幫忙出工。到了飯點,一大家人一起吃飯。這個時候,剛會走路不久的我自然也是捧著飯碗去開火的地方。一些不壞好意的叔叔嬸嬸,就會說:“咦?你又沒參加勞動,為什麽也來吃飯了?”我媽說:“你呀,二話不說,甩頭就走。人家都在後麵笑。你哥就不這樣。人家說他什麽,他都隻嘿嘿一笑,該吃就吃。”
從所有這些我不置可否的童年故事,我早早就知道了,我不如我哥隨和大度,招人喜歡。長大以後,我哥是一個人緣極好,朋友眾多的人。而我,倒也沒有眾叛親離,就是在每個階段,保持二三好友的程度吧。三十歲以前,被人用“敏感”、“想太多”一語封喉,是常有的事。這兩個詞,說出來雖然也沒有太不雅觀,似乎也不比“神經病”、“無中生有”、“無事生非”好太多。幸好,除了頑固、不好惹、愛挑毛病、不容易被忽悠這些讓人討厭的特點,我還有幾個為數不多的優點,比如做事認真靠譜,誠實正直(有時會過於誠實,哈哈),所以人生雖說磕磕絆絆,也還沒有完全絆倒。
然而,不管怎麽說,“敏感”總之是我的一個短板。著名才華橫溢的林黛玉,都要因為敏感、愛生氣被廣大讀者扣分,何況區區不才的我呢?這種因為敏感而導致的自卑心,直到三十多歲的時候,才被我正視和根除。取而代之的是對敏感的坦然接納, 以及對敏感自我的尊重和照顧。而這次精神的療愈,完全得益於一本天降好書:依萊娜艾倫博士的《高敏感人群:如何在紛繁的世界蓬勃發展》(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ow to Survive When the World Overwhelms You)。
這本書最大的功勞,就是讓我更加了解自己,以及與自己類似的人群。它也指導我如何應對與自己不同的人群(大多數的非敏感人類),以及高度挑戰性的處境。從書的開頭給的自測題,我首先確認了自己是高分的高敏感人類。根據這本書所述,在所有高階生物中,都存在15到20%左右的高敏感群體。高敏感群體的存在,可能對物種的生存延續,有特殊的作用。
高敏族主要有四個特點:
第一,高敏族的大腦習慣性對信息深度處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你想得太多”。他們這樣說,倒也不冤枉人。因為不敏感的人,的確想得少一些。
第二,高敏族更容易對外界刺激產生疲勞。他們需要更多獨處的時間。
第三,高敏族的情感體驗更強烈。他們的快樂更快樂,他們的悲傷也更悲傷。他們也有很強的共情力。
第四,高敏族明察秋毫,對細節微妙的存在有更高的洞察力。
高敏族這些特點,成就了他們的一些先天優勢,比如:極高的專注力、糾錯能力、直覺、學習能力、善於處理對準確性要求高的任務。還有一點是,有良心,嘿嘿。
高敏族的劣勢在於,他們是少數群體。因此他們的需求,比如更多的休息、獨處時間,常常不被非敏感人類理解和重視。他們的能力發揮,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70%的高敏感人群,也是內向型人格,缺乏攻擊性。
了解了自身可能的優勢和劣勢之後,我開始對工作和生活中出現的不適和困難,能夠做出更理性的決斷。這是我特別感恩的一點。適合高敏族的職業有:作家、哲學家、曆史學家、藝術家、教師、法官、神學家、研究人員、診療師。我自己就好巧不巧,入了這個序列中的一行。目前覺得還不錯。
以上是我對這本書第一章,結合自己的個人感受所做的總結。這本書內容豐富,實例生動,每一章讀來都是一種精神享受。敏感的你值得擁有。我本人就有兩本。其中一本是朋友搬家帶不走,留給我的。我其實用不著,但是也沒舍得扔。現在客廳放一本,臥室放一本。雖然平常工作很忙,不經常看。也像個老朋友一樣,要放在不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