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向真(Tu Xiang Zheng)
張作桃:女,網名杏子,湖北洪湖人,曾任小學校長多年,現為退休教師,定居深圳。2024年師從李宏弟導師學習散曲。作品散見於《中國當代散曲》《中華散曲》《楚天散曲》《六十而立》《武漢詩詞》《江漢大學報》《洪湖泛舟》《田園情》《林海情》《邊寨情》等書刊,常獲全國詩詞曲大賽大小獎。現任湖北詩詞學會散曲分會理事、洪湖市詩詞楹聯學會編委、戴家場和瞿家灣詩詞楹聯分會副會長、武漢散曲研究會副秘書長、湖北省仙桃市和合詩詞曲學會理事、《都市詩書畫》主編、《洪雁曲花》主編和深圳市長青詩社鵬城曲社社長。
〔南南呂·一剪梅〕端午節憶屈原
又是一年粽葉飄,風又號號,雨又瀟瀟。
競舟鳴鼓號聲嘹,江上波濤,岸上人潮。
角粽雄黃艾葉糕,美在今朝,愛在離騷。
九章千古韻飄飄,詞頌天驕,曲頌詩豪。
這首南曲小令,以濃鬱的節令氣息和深情的詩意,描繪了端午佳節的民俗場景與文化情懷。詩人以簡潔的語言、流暢的節奏,寄托了對屈原的追思,對民族精神的禮讚。
曲子開頭三句:
“又是一年粽葉飄,風又號號。雨又瀟瀟。”
通過粽葉香、風聲雨勢的描寫,詩人營造出一種朦朧而莊重的節日氛圍。這不僅是對現實場景的描繪,更是對曆史記憶的喚醒。詩人以自然意象引發情緒波動,喚起讀者對屈原與端午節之間深厚聯係的共鳴,情感基調帶有懷舊與肅穆的意味。
“競舟鳴鼓號聲嘹,江上波濤,岸上人潮。”
中段描繪端午賽龍舟的壯觀場麵:鼓聲激越、水花四濺、岸上人頭攢動。這一幅動態畫麵承載著厚重的民族情感,不隻是節日的熱鬧,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儀式。詩人通過對民俗活動的描寫,流露出對民族傳統的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角粽雄黃艾葉糕,美在今朝,愛在離騷。”
此處將節日食品與文學情懷並列,形成現實與精神的雙重層麵。一方麵,詩人讚美粽子、雄黃、艾糕帶來的節日美感;另一方麵,以“離騷”點出節日的精神根源:紀念屈原。情感由民俗走向文學,由物質走向精神,詩人表達了對屈原詩魂的深切敬意。
“九章千古韻飄飄。詞頌天驕,曲頌詩豪。”
最後三句情感升華,稱頌屈原的《九章》千古傳誦,稱其為“天驕”“詩豪”,高度概括了屈原的文學地位與人格魅力。詩人以詞曲致意,以文載道,表達了對屈原高潔人格與不朽詩篇的由衷敬仰。
屈原,不隻是詩人,更是家國理想的象征。他以《離騷》《九章》開創中國抒情詩的巔峰,也以投江殉道的行為書寫忠誠與抗爭。他的孤獨不是失敗,而是信仰的象征,是理想主義者不妥協的姿態。
龍舟競渡不僅是競技表演,更像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鼓聲震天,是對詩魂的喚醒;人潮湧動,是對屈原精神的再度追隨。我們用世俗的方式紀念他不俗的靈魂,以熱鬧回應他清高的孤獨。
如今的我們,雖不再身處戰國的動蕩,卻同樣在現實洪流中摸索。屈原的詩篇仍是一座燈塔,提醒我們:縱然前路迷霧重重,也要以信念為燈,以初心為舟。
端午,不僅僅是粽子的味道、龍舟的熱鬧,更是一種對民族精神的體認與傳承。每一次包粽、賽舟,都是與曆史對話,與詩人共鳴。每一次吟誦《離騷》,都是在尋找那個“不與世同流”、始終守望光明的自我。
我們紀念屈原,也是在紀念人類不屈的理想之魂。
“南南呂”為南曲調式中的一種宮調,常用於元明清時期的戲曲和散曲。南曲旋律婉轉細膩,流行於江南地區。
“一剪梅”是曲牌名,具有固定的格式和節奏,通常為雙調,七字一句,共六句。
因此,《南南呂·一剪梅·端午節憶屈原》是一首典型的南曲小令,在節奏規整中蘊含深情,於短小篇幅中凝聚厚重曆史與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