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人

創新,是我生命的底色;發明,是我靈魂的詩篇。
正文

評鍾茂榮《鳳凰台上憶吹簫?相思》

(2025-04-08 16:18:56) 下一個

評鍾茂榮《鳳凰台上憶吹簫·相思》

 

 

塗向真 (Tu Xiang Zheng)

 

《鳳凰台上憶吹簫·相思》

鍾茂榮

長憶梁園,巧心風物,便將心事昭如。
看牡丹羞澀,眷眷千株。
霞染紅暈一抹,君莫問、積戀誰歟?
平湖裏,漣漪泛處,隻遣魚書。

唏噓,假山錯鏤,能掩飾瑕痕,掩飾荒蕪。
卻更添孤寂,相照清臒。
惆悵煢煢疏影,當此際、高閣殘壺。
怎禁得,情同易安,對景難舒。

 

《鳳凰台上憶吹簫》是一種情調幽婉、格律嚴整的宋詞詞牌,名稱本身富含典故色彩。詞調來源或與“鳳凰台”之古跡相關,或暗合“吹簫引鳳”的愛情傳說。詞人多借此詞牌抒寫深情回憶、哀婉相思與浪漫追憶,其詞名即構建出一個纏綿悱惻的氛圍,使讀者未讀其詞,已先入其境。

鍾茂榮此作,以“相思”為題,通篇借景抒情,融合舊地回憶與當下孤寂,營造出一個美中藏愁、景中含情的哀婉意境。

 

上闋:

“長憶梁園,巧心風物,便將心事昭如。”
開篇追憶梁園舊景,借園林精致之貌,映射內心細膩情思。環境之“巧心”,正如詞人之“巧情”。

“看牡丹羞澀,眷眷千株。”
牡丹既盛且羞,帶有情感投射之意味,千株之姿隱喻深深思戀,花亦如人。

“霞染紅暈一抹,君莫問、積戀誰歟?”
夕霞染花,花染人麵,一抹紅暈既是景象,更是情思之流露。“君莫問”三字將欲說還休之情表現得欲蓋彌彰。

“平湖裏,漣漪泛處,隻遣魚書。”
借“魚書”象征情感傳遞,但“漣漪泛處”亦顯無聲無息,思念如水波,難達彼岸。

 

下闋:

“唏噓,假山錯鏤,能掩飾瑕痕,掩飾荒蕪。”
假山雖工,卻掩飾不了內心與現實的荒蕪與殘敗,唏噓間自有一絲人生幻滅的況味。

“卻更添孤寂,相照清臒。”
美景反襯出詞人的孤單與憔悴,情感從回憶轉入現實,愈顯淒婉。

“惆悵煢煢疏影,當此際、高閣殘壺。”
詞人獨影徘徊,高閣空酒,象征舊情之遠、舊人之無,詞境至此達到淒清頂點。

“怎禁得,情同易安,對景難舒。”
自比李清照,“情同易安”雖有敬意,卻稍嫌用力過猛,失於含蓄;“難舒”二字直抒胸臆,然無回旋餘地,少卻一份婉轉之美。

 

詩人常憶梁園舊遊,那些精巧布置的亭台水榭,總像一麵鏡子,將我心中未言的情思一一映照。春日裏牡丹盛放,卻自帶羞澀,如你當年回眸一笑,那般溫婉。霞光染紅了半邊天,也染紅了我心中那一抹無言的眷戀。你若問我積戀何人,我隻一笑不語。此情已深,言之太淺。

 

平湖微波蕩漾,惟有魚書可托;山石玲瓏,卻掩不住歲月的破碎與心中的荒涼。我日漸清瘦,不為酒、不為秋,隻為你仍在遠方。高閣之上,舊壺無酒,唯我獨酌思量。這份情緒,恐怕也隻有易安能夠明白吧。

 

詞人置身於深沉的相思之中,情感綿長卻無處傾訴,隻得托情於景、寄思於物。從回憶到孤寂,從湖水到殘壺,一切皆為相思設景。其所求,是舊情的回響與精神的歸宿;其所願,是隔岸能傳的深情;其所感慨,則是情意常在、人事已非。

 

詞中透出的,不隻是對一人之念,更是對時間、記憶與情感價值的追索,乃人間孤獨與堅持的一種詩意表達。

 

用詞牌《鳳凰台上憶吹簫》寫出最為人稱頌的,莫過於李清照的《香冷金猊》。其詞如下:

 

鳳凰台上憶吹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
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
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詞通過慵懶不起、遲遲不梳等細節,層層展開女性在離別前的複雜心緒。下闋中“千萬遍陽關”與“樓前流水”遙遙呼應,“一段新愁”收束全篇,餘音繞梁,淒婉而綿長。其情感之節製、語言之精煉、情緒之深刻,可謂婉約派之極致。

 

鍾茂榮的《相思》在現代詞作中不乏可取之處,其語言秀美、畫麵清麗,情感亦真誠動人。但若與李清照的《香冷金猊》相較,則在意境營構、情感深度與語言節製等方麵尚存差距。李清照的婉約風骨在詞中融情於景、藏意於筆,至今無人可及。若鍾詞能在結構起伏、情感節奏及含蓄表達上更進一步,或可逼近“易安式”詞境的神韻。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