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古渡口》
李鈺連
也曾揮別親朋久,揮不斷是離愁。
海鷗飛處遏雲舟。弄潮迎浪立船頭。
雙手汙泥腰佝僂,鬢邊蒼白淹留。
江風秋月似吳鉤,悲歡離別若雲浮。
李鈺連的《臨江仙•古渡口》是一首充滿深情與哲思的詞作。詩人通過描繪渡口送別的場景,抒發了揮之不去的離愁別緒,映照出人們在麵對親情、友情,乃至命運的安排時,那種無可避免的悲歡離合與情感牽絆。整首詞語言質樸卻情感深沉,意境悠遠而意味雋永。
“也曾揮別親朋久,揮不斷是離愁。”短短一句,道盡人世間千萬次離別後,那仍舊如影隨形的愁緒。詩人不是在單純描述一次送別,而是在表達一種持久、深埋心底、難以釋懷的情感記憶。海鷗掠空、雲舟遠行,是視覺的意象,也是心靈的象征。而站在船頭,迎潮破浪的姿態,則透露出內心雖悲卻仍堅韌麵對人生的態度。
下闋由景入情,“雙手汙泥腰佝僂,鬢邊蒼白淹留”,一個老擺渡人的形象躍然紙上。滿手泥汙、身形佝僂,時間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跡,也仿佛讓人看見了人生長河中無數次送別背後的疲憊與堅持。江風、秋月、吳鉤般的清冷鋒利,將一種沉鬱、冷峻的感受渲染得淋漓盡致。最終一句“悲歡離別若雲浮”,輕描淡寫,卻道出了人生如雲般無常、聚散無定的真理。
這首詞雖然描繪的是一個渡口的離別場景,實際上它象征的是人生旅途中必須麵對的種種“過渡”——分別、改變、成長、失去與重逢。它喚起的是人類普遍的情感體驗:那種不舍、無奈、憂愁與希望交織在一起的複雜心境。
這種主題具有強烈的跨文化共鳴。在美國文學中,也有與之呼應的作品。例如,19世紀美國詩人亨利·沃茲沃斯·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名篇《The Day is Done》亦表達了相似的情感。
朗費羅《The Day is Done》節選:
The day is done, and the darkness
Falls from the wings of Night,
As a feather is wafted downward
From an eagle in his flight.
I see the lights of the village
Gleam through the rain and the mist,
And a feeling of sadness comes o’er me,
That my soul cannot resist:
A feeling of sadness and longing,
That is not akin to pain,
And resembles sorrow only
As the mist resembles the rain.
中文譯意:
夜幕降臨,黑暗從夜鷹的翅膀輕輕飄落,
如一根羽毛,在空中緩緩墜下。
雨霧中,遠處村莊的燈火依稀閃爍,
一股淡淡的哀愁湧上心頭,無法抗拒。
這哀愁並非痛苦,
它隻是像霧之於雨,輕柔,
卻同樣令人沉思。
雖然一首出自東方古典,一首源於西方浪漫主義,但兩者都觸及到人類情感的共通之處。正是這種跨越文化與語言的共鳴,讓詩歌成為超越時代與國界的藝術載體。
總而言之,李鈺連的《臨江仙•古渡口》不僅是一首描寫離愁的佳作,更是對人生中“告別”這一永恒主題的深刻體悟。它如一幅靜默的畫卷,在江風秋月之中,流淌著詩意,也銘刻著心靈的回響。正因為如此,它才得以引起來自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的共鳴,成為一首真正具有普遍意義的抒情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