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投資這件事上,幾乎沒有比上名校還是選公立大學更令人糾結的決定了。
我們來設想這樣一個場景:
一個18歲的優秀學生被麻省理工學院(MIT)錄取,四年總費用40萬美元。與此同時,這位學生也被本州一所優秀的公立大學錄取,學費全免。
這時,有人提出一個條件:如果學生選擇不去MIT,而是上公立大學,將贈與他/她40萬美元,但這筆錢必須投資在QQQ指數基金中,直到學生65歲。
如果把這40萬美元投資,而不是用來交學費,未來會怎麽樣?
假設條件與投資計算
我們來做個長期投資測算,假設如下:
複利增長計算:FV=400,000(1+0.12) ^47 - 82 milliom
考慮到3%的年通脹率折算成今天的購買力, 這筆錢等同於今天的22Million左右。
而另一邊:公立大學+普通工作
如果學生選擇了免費讀州立大學,他/她依然可以找一份穩定、收入不錯的工作,比如年薪10萬美元,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工作,生活輕鬆自在。同時,賬戶裏還有一筆靜靜增值的巨額投資。
甚至,他/她還可以每年儲蓄15%的收入,繼續追加投資。而40萬美元投資的雪球將在未來持續滾大,最終變成真正意義上的財務自由。
放棄名校的機會成本
當然,MIT的教育資源、校友網絡和學術聲譽是無可替代的。對某些人來說,這些軟價值遠比金錢重要。但從錢的投資回報率的角度看,放棄40萬美元的複利投資,代價也是巨大的。
MIT畢業生未來或許也能有不錯的收入,但如果是貸款或家庭自費,就少了幾十年資產增值的機會。
而選擇公立大學的學生,雖然起點低些,但憑借這筆早期的長期投資,最終可能擁有遠超同齡人的財富自由度。
教育不是非此即彼,但數字不會說謊
教育從來不隻是賺多少錢的問題,它關乎視野、成長、選擇和生活方式。但從個人財務規劃的角度看,機會成本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在大學學費飛漲的今天,像這樣用投資視角重新審視教育選擇,也許是我們這個時代必備的理性思維方式。
這位選擇不去 MIT 的學生,如果將 40 萬美元投資於 QQQ 並堅持 47 年不動用:
最終將積累 超 6 千萬美元的資產
折合今天的購買力,也超過 1,500 萬美元
這筆資產可以支持極其舒適的退休生活,甚至早早實現財務自由
同時,選擇上州立大學並不代表人生低配:
仍然可以在喜歡的領域找到體麵輕鬆的工作
省下時間與經濟壓力,早早積累本金進行複利投資
把教育看作工具,而非標簽。
如果年回報不是12%,而是8%,10%(比如SPY),或者是15%以上(例如QQQ的曆史表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