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著兩天,我都在NBC晚間新聞看到了球星湯姆·布雷迪(Tom Brady)克隆愛犬的新聞。這條信息在全球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也讓我深感興趣。這位被公認為是NFL曆史上最偉大的球員(GOAT,即 Greatest Of All Time),憑借其七次超級碗冠軍的無人能及的紀錄,早已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布雷迪的職業生涯橫跨了23個賽季,他曾先後效力於新英格蘭愛國者隊和坦帕灣海盜隊,並最終從坦帕灣海盜隊正式退役。 然而,這一次他登上頭條,卻不是因為球場上的勝利,而是因為他心愛的家庭成員,他的新愛犬朱妮(Junie)。

布雷迪向公眾透露,朱妮並非普通的小狗,而是他已故愛犬盧阿(Lua)的克隆體。盧阿於2023年底離世,讓布雷迪一家陷入深深的悲痛。這位球星的決定,無疑是出於對逝去愛犬的深情。但他協同克隆犬亮相,為大眾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讓這份愛和記憶能夠以相同的基因形式延續下去。
關於克隆過程,布雷迪在聲明中明確指出,血液樣本是在盧阿“去世之前”通過簡單的采血獲得的,以確保提取到高質量的細胞。我猜,如果從墳墓中提取基因進行克隆,可能性應該會大減。隨後,布雷迪所投資的生物科技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利用非侵入性的克隆技術,成功“複活”了他過世的愛犬。乍聽起來,這項技術如同科幻小說一般,通過提取並利用生物體的遺傳物質,複製出了基因上完全相同的生命體。這當然會引發人們好奇:在高度發達的生物工程麵前,生命的定義和邊界究竟在哪裏?
然而,克隆的“朱妮”是否與原來的“盧阿”一模一樣呢? 據報道,克隆的朱妮擁有與盧阿完全相同的DNA,意味著它們的基因是完全一樣的。 因此,朱妮在體型、毛色等生理特征上與盧阿高度相似。但按照布雷迪本人的描述,他覺得朱妮是“同樣的靈魂,但能量有些不同”。科學界普遍認為,雖然基因完全相同,但克隆體在個性和行為習慣上仍會有所差異。因為一個生命的性格塑造,除了先天的基因,還受到後天的環境、訓練和早年經曆的影響。確實,即使出生於同一個家庭的孩子,甚至雙胞胎,都有可能因為後天的經曆而變得完全不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克隆犬是一個“基因雙胞胎”,而非原寵物的完整複製品,這也體現了生命的獨特性。值得一提的是,科學研究表明,通過這種技術誕生的克隆犬通常具備正常的生殖能力。

從情感角度看,克隆技術無疑是給經曆了喪寵之痛的人們帶來巨大慰藉的良藥。我見過很多身邊的朋友在寵物離世時悲痛欲絕的樣子,所以這項技術有可能顯著減少一部分因失去而產生的巨大悲傷。如果這樣的技術可以普及,無疑是給所有寵物愛好者的一份厚禮。然而,現實的門檻依然高聳。據傳,克隆一隻狗的費用大約在5萬美元左右。這筆高昂的費用意味著,在目前階段,寵物克隆仍然是少數富裕人士才能享有的奢侈服務。但我覺得很多華人家庭是付得起的。
布雷迪克隆愛犬的事件,不可避免地引出了一個更深遠、更複雜的議題:如果動物可以被克隆,人類是否也可以? 既然技術已能夠如此精準地複製基因生命,那麽人類克隆在技術上似乎並非遙不可及。但這一點,也正是引發全球社會倫理大討論的紅線。目前,生殖性的人類克隆在全球範圍內幾乎都被法律和倫理準則嚴格禁止。這是為了保護個體尊嚴、避免基因歧視,並維護社會結構和家庭關係的穩定。
因此,當我們為布雷迪對愛犬的深情和科技的奇跡感到好奇和感動時,也必須保持警惕。布雷迪的狗是科技對個體情感需求的滿足,而人類克隆則是對文明邊界的挑戰了。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世界有必要為之設置限製和規範,確保技術的發展始終服務於人類的福祉,而不是成為顛覆人類社會基本倫理的工具。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25.11.6 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