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每天仍在更新的劇。我點開介紹時,發現演員表裏有我欣賞的菅紉姿。她讓我想起幾年前看過的電視劇《獵場》,那部劇由張嘉譯和菅紉姿領銜主演,胡歌、陳龍、董永、萬茜也在其中。其中幾位演員後來都紅了,唯獨菅紉姿一直不溫不火,即便偶爾露麵,也隻是配角。我一直替她惋惜,心想也許是因為她的名字太拗口,像日本名,沒有讓導演們記住。每次有人給孩子起名字時,我總要舉菅紉姿為例:起名字千萬別抱著《詞海》不放,能讓人容易記住才重要。不好意思,有點跑題了。
我真正被吸引的是劇開頭那幾個大字:1975年。題材是上山下鄉,立刻勾起了我的興趣。我也是1975年中學畢業的,那時正值文革時期我所在學校是四年一貫製,沒有初、高中之分。畢業後我就下鄉了。按當時政策,一個家庭隻能留一個孩子在城裏,我哥哥早已準備留城,於是下鄉的任務自然落到我頭上。奇怪的是,我並不害怕,反而覺得出去闖蕩也挺好。
其實,1975年的上山下鄉已與早期不同。1968年武鬥最激烈時,學校停課,城市動蕩,就業崗位緊張。毛澤東於是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那在當時可是無上的榮光的任務,各地敲鑼打鼓送行,熱烈非凡。雖然有父母在告別時痛苦流涕,但年輕人多半神采飛揚,憧憬著到農村去建設新中國。然而,那一批被派往東北、內蒙、西南等邊遠地區的青年,生活異常艱苦;接收單位也毫無準備,一切都倉促應付。有人吃不飽、挨凍、生病,也因此留下了無法彌補的身心創傷。後來八十年代的傷痕文學,很多出自這些知青之手。
到七十年代初,政府已意識到上山下鄉中出現的問題,開始調整政策。1973年以後,下鄉的地點變為城市近郊,不再遠赴邊陲。生活上也有口糧指標,吃飽不再是難題。到我1975年下鄉時,整個過程已相對有序。所以下鄉不再是恐怖的事情。
我那年十月才去,比同屆同學晚了兩個月。原因是我父親當時下放在地區,正好十月調回省城。一周後,單位派吉普車把我送到知青點。那場麵我至今記得清楚:大隊的人給我騰出一張床,在原本四人房裏加了第五張,上麵鋪著厚厚的稻草,那就是我離家後的第一個安身之處。
我的知青點算條件不錯,知青們都是省商業局及下屬公司的子弟,工商局下屬有食品公司、石油公司、五金公司等等,都是權力和實惠的部門。大隊要是缺水泥、釘子、玻璃,都能輕易通過知青點搞到手。知青大院是新建的,有三十來間土坯瓦房,冬暖夏涼。廚房在院子中間,把院子分成男、女宿舍兩邊。男生那邊角落裏還有豬圈,和廁所連在一起,現在想想真有點反胃。
剛下鄉時正趕上農業學大寨。十一月天寒地凍,知青們推車運土、改良土地,幹得熱火朝天。第一次參加這種重體力勞動,三五天下來我就吃不消了,感覺胳膊腫、手腕疼,晚上睡不著。那時我忽然意識到自己不是幹體力活的料。別人身強體壯,我卻渾身酸痛,胃也開始作怪。每天粗糧塞滿肚子,胃病一直折磨到我上大學。
也因此,看這部《依依向北風》時,我很納悶:劇裏知青們整天聊天、談戀愛、投機倒把,幾乎沒見幹活的場麵。以我和周圍知青點的經曆看,這是絕不可能的。劇裏還有人在知青辦主任家幹私活,這更不現實。每個點都有幹部負責安全管理,哪能亂來?
再說劇中曲芳菲和喬正君的戀情。她懷孕、生子、難產而死。這一連串情節實在牽強。1975年的農村,未婚先孕不僅丟人,還可能被定性為流氓罪。那時人工流產早已普及,沒人敢也沒有必要硬把孩子生下來。顯然,編劇為了劇情需要,犧牲了史實,讓那個“多餘的孩子”成為推動故事的象征。
其實在曆史上,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就是“多餘的人”。上山下鄉,本就是為解決城市就業危機,把一批多餘的青年送到農村。結果,政府把負擔轉嫁給本就貧窮的農民。等打倒四人幫後,這批知青返城,又成了城市的新負擔。劇中那個假稱心髒病回城的小夥子說:現今一個崗位八十個應聘者,其中七十九個是知青。這應該是指早期老知青回城後,尤其是上海那一代老知青的處境。我們75年之後下鄉的,大家都在兩三年後就被安排返城工作了。我七七年底在公社參加完高考後,78年一月份我被招工回城,進入房管局工作、工作性質是泥瓦匠。在到了二月份,我們來自同一個知青點的三個人收到了大學的通知。我們一起退還了工作服,告別了這段知青的生活。82年二月,進入大學,也就是後來所謂的七七級。
我記得76年毛澤東去世的那天,我在農村。周末回家,剛進門父親就對我說:“這次你可能有希望了。”他沒多解釋,我卻立刻明白,國家終於有了要變的機會。果然,不久傳出四人幫倒台的消息。之後知青點的氣氛也不一樣了,大家似乎都感覺到有考大學的可能了。但是“按既定方針辦”的政策一直拖遝著,直到1977年下半年,才有了公開的大學重新招生的消息。在四人幫倒台到1977年這一段時間,我們知青點的人白天勞動,晚上都在偷偷複習功課。
而電視劇裏,這一切曆史背景都被抹去了。四人旁倒台隻是通過一個人物的一句話表現出來,劇中沒有任何舉國歡騰的場景,也沒有接下來好幾個月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連鄧小平的名字都不見蹤影。上山下鄉的曆史被抽空,隻剩一段個人、模糊的青春事件。而在那時候,沒有鄧小平怎麽可能有大學的重新招生和改革開放?
劇中那個曲芳菲的女兒餘暖暖倒是頗具象征意義。她是個被迫留下的“多餘的孩子”,如同那一代知青本身的寫照。她母親死去,大姨盛雪竹無怨無悔地撫養她,而孩子的親生父親喬正君卻推諉、躲避,沒有接受孩子。孩子雖然送給別人家,但因為生了一場病,而被養父母家庭丟在醫院,棄之不管。暖暖的存在,倒像一麵鏡子,照出文革時代知青的多餘存在。
我還得吐槽一點:這部劇的年代感幾乎全靠字幕提醒。知青們個個衣著光鮮,布料嶄新,連補丁都沒有。那時候知青誰不是一身補丁?我當年還特地讓母親在完好的舊褲子上縫三個補丁,兩個在膝蓋,一個在屁股上,挺得意,因為知青點的人都是清一色的布丁衣服。我後來上了大學,第一年也都穿著那條褲子。在電視劇裏的人卻個個體麵,還有描眉口紅之類的化妝,70年代哪來的化妝品?喬樂山家那棟瓦房,玻璃磚、大鐵門,應是21世紀的裝修標準。在70年代,那個院子至少得住三五家人。
當然,也不能全怪導演。畢竟他們沒經曆過那個時代,對七十年代的生活一知半解,就難免藝術構建。所以我想,如果連五十年前的往事都被隨意重構,那麽那些更久遠的“民國劇”“抗日神劇”“古裝劇”又能有幾分真相?所以任何曆史都是後人的語言重新構建的。曆史似乎就是橡皮泥,任人根據後來的權力話語和意識形態重新構建。而年輕一代對那個年代的認識,也隻來自這些被改寫的“文藝史實”,他們從劇中或官方文獻中所獲取的曆史真相,其實很多是不真實的。
到目前為止,我隻看了十幾集。最讓我討厭的,還是那個“瑤瑤”。不知導演怎麽選的演員,此人長相病態,氣質幼稚、任性,仿佛世界都欠她的。或許是這個演員的“本色出演”。我好像記得這個演員也曾經出演過這樣的一個角色,同樣是傻乎乎的,像個半吊子。
這部戲我還會繼續看。盡管劇中虛化、掏空、改寫了很多曆史的背景事件,卻也通過那個多餘的孩子和周邊餘樂山、盛雪竹、喬正君等人物的態度和行為,呈現出人性的仗義與齷齪、善良與自私。就衝這一點,也許值得再追一程。
2025.11.5 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