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夢與念

開通文學城博客,記錄日常的生活與遐想。
正文

一艘中國船,如何被描述成中國電動車的“終結者”?

(2025-05-24 06:13:55) 下一個

今天讀了一篇英文文章,題目直接渲染一艘新麵世的汽車運輸船“可能終結比亞迪,甚至整個中國電動車市場”(9,500 in just one carrier ― It could be the end of BYD and Chinese EVs)。讓我很好奇,是什麽樣的運輸船宣告了BYD乃至中國電動車製造的終結?

我們知道BYD已經擁有一艘超大的船,可以一次運輸成千上萬的汽車。而文章用如此聳人聽聞的語言,讓人似乎覺得某個大國對手突然出現。但緊接著文章就揭示,這艘所謂的具有顛覆性的運輸船其實是由上汽安吉物流開發的,而它正是中國上汽集團旗下的企業。換言之,這根本不是國外企業的挑戰,而是中國企業之間的正常競爭。所以我感覺得這文章有故意誤導之嫌,邏輯上顯得十分荒謬。

近年來,隨著中國在電動車、可再生能源和物流等領域的迅速崛起,一些西方媒體出現了一種耐人尋味的報道傾向:一方麵誇大中國技術進步的影響力,另一方麵又試圖以各種牽強的邏輯對其進行貶損。這種既吹捧又唱衰的敘事模式,在這篇對比亞迪和上汽安吉物流等中國企業的報道中表現得尤為典型。

這種報道常常在擔憂和讚美之間搖擺不定。文章一方麵稱比亞迪在全球電動車與物流領域勢不可擋,另一方麵卻又暗示中國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竟可能威脅到自身。這種前後矛盾的敘述不僅缺乏邏輯,更缺乏可信度。

真正被忽視的,是這些發展背後的現實意義:中國電動車生態體係正在走向成熟,物流能力也在同步進化,以支撐日益增長的海外市場需求。比亞迪和上汽之間的在運輸船上的競爭,正體現出中國製造業的活力與多樣性。所謂內卷其實正是市場機製在起作用,是任何成熟工業體係的常態。

諷刺的是,這種企業間的競爭與創新,正是西方經濟學傳統上引以為傲的活力象征。而一旦發生在中國,就被描繪成混亂、危險,甚至“自我毀滅”的信號。這種雙重標準的背後,折射的不是對全球科技進步的關切,而是對科技和話語主導權易手的焦慮。

將中國的每一次突破都描述為危機或崩盤的前兆,並非新聞報道,而是一種話語操控。當中國企業造出先進的汽車運輸船,客觀公正地報道本應關注其在全球綠色供應鏈中的價值,而不是製造一種“自己終結自己”的荒唐劇本。

中國企業的創新和崛起不是威脅,而是全球產業格局中有意義的組成部分。麵對這一現實,世界需要的不是怪誕敘事,而是理性理解。而那篇充滿矛盾和事實扭曲的文章,最終把自己繞進去了,使其成了自身敘述邏輯的自我嘲弄和文字信用的終結者。

2025.5.24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