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岩回憶錄

本人的回憶錄,宗教文化
正文

14.2 煩惱的名

(2025-08-11 06:29:35) 下一個

煩惱即糊塗,會令人感覺心緒嘈雜,身心沉重,是拘礙人身心的枷鎖,有很多異名,此說26種:1 係,2 ,3 取,4 箭,5 隨煩惱,6 隨眠,7 縛,8 五蓋, 9 纏,10 瀑流,11 軛,12 株杌, 13 垢,14 常害,15 所有,16 根,17 惡行,18 漏,19 匱,20 燒,21 惱,22諍,23 火,24 熾然,25 稠林,26 拘礙。

14.2.1 Is

係即係表動詞是,係縛義,締結生命義(參見前節的注5)。為什麽係是煩惱呢?前節案例說了,通過夏娃識的認可(即是),她和亞當識通力合作,很短的時間內就創造了一個塵刹土世界,包括其中的眾生和事物。夏娃識製造生命很快,像似水流一樣。現實生活中此二識日夜創造眾生和事物,而那些都分食 “心識流”,讓人心緒嘈雜,身心沉重。所以夏娃識也被稱作汙染識;亞當識包含了許多壞種,過失也很嚴重。古人為了提醒後人係的危害,把生命之樹上的解脫果命名成了離係果(參見11.6.4節《離係果》)。係有四種:1貪欲身係,2瞋恚身係,3此實執取身係,4戒禁取身係。

(一)貪欲身係,由貪愛財物等為因,所貪愛的事物係縛於心,另心變得粗重。貪愛得多了,心意就散亂了;此說,貪欲能障礙綁縛心之自體,另心識流分散。

(二)瞋恚身係,由諍鬥故,眾生多行不正;此不正確的行為能綁縛心之自體,令心散亂。

(三)此實執取身係,由不如理作意,推求境界妄生執著我見、邊見、邪見、和見取見(參見11.4.4.1.4《根本煩惱》),計唯此真實,餘皆愚妄。由此為因,令心散亂。

(四)戒禁取身係,對於戒禁不能正卻理解,肆意曲解,旺興執著,由無利勤苦為因,令心散亂。

 

14.2.2 九結 Nine Ties

據說,這裏談的結(如圖14.2.2-24所示)和後文的蓋頭、帽子等都是上帝給亞當和夏娃穿的衣服,稱作心衣。衣服的尺寸就是衣服的功能範圍,如圖23、26、27所示。插圖25源自古埃及壁畫,描述的是時分天正在稱量心重,重一根羽毛可以通過。心是思想意識義,沒有重量;他們實際是在稱量心衣的重量。佛教中稱此心衣的功能範圍為結界。結界就是電影或故事中的神秘場力,本質是隱私空間,防衛心、忌諱、猜疑、恐懼等的勢力,(案例,參見6.6節)。另外,本書11.4.4節《行蘊》中的某些善法也被稱作心衣;16.2節的具足戒,又名黃金甲,金縷衣等。

愛結、嗔結、癡結等九結能綁縛人於苦惱的處境,和合眾苦,樹立結界,使人的本心遭到汙染、覆蓋和摧殘,從事無利塵勞。結界的界是種子義(參見11.2節),因為眾生依界而生。一切煩惱皆能合苦,愛、恚等九法尤為強烈,故取九結來說明。這九結是:愛結、恚結、無明結、慢結、疑結、見結、取結、嫉結、慳結。

(一)愛結,以染著為性,是貪的相分(參見11.1節《法的四分》),對於順境中所感樂受,希望能長期持有。一切煩惱皆能合眾苦,就是因為貪愛。眾生為貪愛故,廣行不善,遂招致當來的不平等、不正確、生老病死憂惱之苦,流轉於惑業苦的惡性循環(參見13.4.1 流轉),不能出離。

(二)恚結,以憤恨為性,對於違境所感苦受,所起不憤的情緒及嗔恚之想。眾生為嗔恚故,廣行不善,遂招致當來的不平等、不正確、生老病死憂惱之苦,流轉於惑業苦三輪(參見13.4.1 流轉),不能出離。

(三)無明結,無明(參見前一小節的注1)即無知、愚癡;即於違順諸境,苦樂諸受,所起的與道理相違愚癡之想。無明結是說眾生心性為無明所覆,於集諦的因法和苦諦的果法不能了解,廣行不善,遂招致當來的不平等、不正確、生老病死憂惱之苦,流轉於惑業苦的循環(參見13.4.1 流轉)之中,不能出離。

(四)見結,謂眾生於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此五惡見參見11.4.4.1.4節),妄興執著,廣行不善,遂招致當來的不平等、不正確、生老病死憂惱之苦,流轉於惑業苦三輪,不能出離。

(五)取結,取即所取和能取;所取者是受,能取者是想。此二取習氣,即受蘊和想蘊(參見11.4.2, 3 節),是世間本。取結是說眾生於所取、能取不能了解,妄意隨順執著此二取習氣,廣行不善,遂招致當來的不平等、不正確、生老病死憂惱之苦,流轉於六道輪回,不能出離。

(六)慢結,謂不懂我法,妄執我及我所而淩駕於它人。慢結是說眾生依仗自己所擅長,於它有情高舉傲慢,廣行不善,遂招致當來的不平等、不正確、生老病死憂惱之苦,流轉於六道輪回,不能出離。

(七)疑結,謂眾生於四勝諦(參見第11-16章)的人生道理妄生疑惑,不修正行,廣行不善,遂招致當來的不平等、不正確、生老病死憂惱之苦,流轉於惑業苦的循環流轉,不能出離。

(八)嫉結,謂眾生耽著名利,見它榮富,起嫉妒心,廣行不善,遂招致當來的不平等、不正確、生老病死憂惱之苦,流轉於惑業苦三輪,不能出離。

(九)慳結,謂眾生耽著名利,於資生具,其心貪吝,不能舍施,廣行不善,遂招致當來的不平等、不正確、生老病死憂惱之苦,流轉於六道輪回,不能出離。

14.2.3 Fetch

取義為執取諍根和執取後有;有四種:欲取,我語取,見取,戒禁取。欲取依欲界而建立;後三種依色界和無色界而建立。欲界、色界、和無色界,這三個概念參見第13章苦諦。

(一)欲取,謂欲界眾生貪著飲食、睡眠、和性行為等色聲香味觸五欲,為獲得受用,互相鬥諍。這鬥諍的根本是五欲取。

(二)我語取,謂依我見而取;我語就是口語中的我字,即轉移身見,梵語薩迦耶見,英語塞斯,納瓦特爾語Titlacauan(義為我們是它的奴隸)。當我見破敗時,世人又妄執六十二種邊見和邪見(參見11.4.4.1.4 根本煩惱)。此三種見就是被執取的諍根。下文的見取和戒禁取是依此諍根而執取後有。

(三)見取,即根本煩惱惡見中的一百零八種見取見,謂於諸見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認為執彼能得清淨涅槃。

(四)戒禁取,戒條總說為男人的三千威儀八萬四千細行和女人的五百威儀十萬八千魅力(參見16.2節《離垢地》),世人對戒條的某些條款曲解妄執,認為持彼戒禁能得涅槃,如執行性器官割禮,和尚不吃肉等。

14.2.4 Arrows (Eros)

貪瞋癡三毒能射傷行人,使行人於有果法及三有的因,深起追求,由是生死相續不絕,故立名貪嗔癡為三支箭。

“有果法” ,在五位百法中,前四位都是基於塞斯(參見11.4.4.1.4 節轉移身見)的法,即基於有的法,都是有為法,都是有果法。由於貪瞋癡是有的組成部分,所以追求 “有果法” 的人就已經中箭了,就已經被貪嗔癡射傷了,為什麽?無為法(參見11.6.4節《離係果》),隻與舍和空性相應,與有、取、集、和得的性質相違。

插圖14.2.4-3源自古埃及壁畫;圖中埃及夏娃正在展示洗禮的過程。圖3右側她的頭頂有兩支箭,表示她那時還有貪和嗔,這兩種思惑。那第三支箭在哪兒?已經被她自己拔除了。當一個人懂得了四勝諦,她或他的癡就已經被消滅了。

14.2.5 隨煩惱 Latent Annoyances

前麵談的貪、嗔、癡、慢、疑、和惡見是六種根本煩惱。本小節談的20位法是根本煩惱的跟隨者,故名隨煩惱,分別是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驕、無慚、無愧、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參見11.4.4.1.5節的 隨煩惱)。

14.2.6 隨眠 Following Sleep

隨眠是煩惱種子,即煩惱品所有的勢力,追逐依附在有情身心中,眠伏著,能為種子而生起一切煩惱現行,故立名隨眠。隨眠有七種。

(一)欲愛隨眠,就是欲界貪品煩惱的種子。依未離欲界貪求的眾生,由欲愛之所隨增故,建立欲愛隨眠。品就是下一小節中的81階級。

(二)瞋恚隨眠,就是欲界瞋品煩惱的種子。依未離欲界貪求的眾生,由瞋恚之所隨增故,建立瞋恚隨眠。

(三)有愛隨眠,就是色界無色界貪品煩惱的種子。依未離邪染而求神行的眾生,由有貪嗔癡業而建立有愛隨眠。此說,自無始以來,有與貪嗔癡伴生,一切有之中都有貪嗔癡的成分。

(四)慢隨眠,就是慢品煩惱種子。即由彼眾生學習了一些佛法,心中便起憍慢,故立慢隨眠。

(五)無明隨眠,就是無明煩惱品的種子。依對四勝諦的因果理愚迷不知的眾生,由於順境、逆境、平等境(即中性境)中起顛倒妄想,立無明隨眠。

(六)見隨眠,就是見品煩惱的種子,就是後文中的112位見煩惱的根,根深蒂固,難解難消。

(七)疑隨眠,就是疑品煩惱的種子。由眾生對此四勝諦正法猶豫疑惑,如其次第立慢、無明、見、疑隨眠。

14.2.7  Bind

縛是綁縛義,即於欲貪等境界現前或不現前,而其根識不能棄舍,故名為縛;有三種,貪縛、瞋縛、和癡縛。

(一)貪縛,謂眾生被貪愛所纏縛,對於隨順樂受的境界心不能棄舍,境界壞時,引生憂惱,故處於壞苦。壞苦是由境界變壞引起的,故被稱作壞苦,是苦的自相。

(二)瞋縛,謂眾生被嗔憤所纏縛,對於能隨順苦受的境界心不棄舍,境界苦相現前,心生苦受,故處於苦苦。苦苦是現行的苦遇到了舊苦,苦水流出,故名苦苦,是苦的自性。

(三)癡縛,謂眾生被愚癡所纏縛,對於能隨順非苦非樂受的中庸境界,心不棄舍,為剎那遷流行相的不安穩性之所逼迫,故令眾生處於行苦。行苦是苦根;佛教的定義,有思想活動就有行苦。

由上說三義,故立貪嗔癡三種名之為縛。又依貪瞋癡故,於善法加行不得自在,故名為縛。

插圖14.2.7-23,24是本書第18章故事中對縛的闡述。圖23表示,墨西哥(一位特拉洛克,亞當)從地獄裏出來了,在去納瓦特國繼承左翼蜂鳥王位的途中。但是代理國王卡特莉(即翠玉女,夏娃)拒絕把王位轉交給他,墨西哥在很長的時間裏,無所事事。插圖24顯示,後來的墨西哥認為自己那時像塊木頭似的,不能采取相應的對策的原因是被貪嗔癡所縛。

 

14.2.8 五蓋 Five Covers

蓋是覆障義;是說貪欲蓋、瞋恚蓋、昏沉睡眠蓋、掉舉惡作蓋、和疑蓋能覆蔽真心,令善法不得顯。插圖14.2.8-38是納瓦特爾的象形文字山字,也有蓋、帽子、圍巾等的含義。圖39,卡特莉(夏娃)被像似山一樣的大帽子扣住了,墨西哥(亞當)正在趕去救她(參見第15.4章《墨西哥法典》)。

(一)貪欲蓋,契經說,於欲界為諸欲境界漂淪故,違背聖教,立貪欲蓋;於出離欲界位為障。什麽是出離?就是由五趣雜居地(如圖14.2.9-23)去到離生喜樂地(如圖24)。在修習出離,摒棄見取見(參見11.4.4.1.4.6-4節《 見取見》)時,由貪欲蓋故,夏娃對於色聲香味觸五種妙欲境界,隨逐淨相、欲見、欲聞、乃至欲觸,希求受用;貪欲牽引心識散亂向外塵境界,讓她於出家不生欣樂。

(二)瞋恚蓋,契經說,不堪忍諸同誌訶諫驅擯教誡等故,違背所有可愛樂法,立瞋恚蓋;於覺邪行位為障。覺是發覺、覺悟。同誌神行者發覺而且舉發夏娃的錯誤的時候,她心生瞋恚;如是她不能覺悟缺失,耽誤她正行的修學。

(三)昏沉睡眠蓋,契經說,由違背正定(梵語奢摩他)故,立昏沉睡眠蓋;於修習專注的止位為障。由不守根門,食不知量等,引起身心昏昧的昏沉和心極昧略的睡眠,障礙明靜的止,夏娃無由得定。什麽是根門?根是生命之樹的六根(參見11.3節),也是色、聲、香、味、觸、和法,此六塵進出心地的場所,所以被稱作根門。

(四)掉舉惡作蓋,契經說,由違背慧觀(梵語毗缽舍那)故,立掉舉惡作蓋;於修習慧觀的舉位為障。由掉舉心於親屬國土等生起尋思,由惡作於別離親屬國土等生起追悔,障礙觀心於所觀境上明靜專注的思惟修,觀慧無由生起。

(五)疑蓋,契經說,由違背於法議論,違背涅盤勝解故,建立疑蓋;於止觀修習位,與舍為障。此修習位中,舍即是平等正直之心,即是止。由於夏娃對聖教心存懷疑,於所學的法和所證的功德境界,猶豫不決,就障礙了舍的生起,所以般若舟(聖經中的用詞是諾亞方舟)不能現前。

14.2.9 八纏 Eight Coils

纏是纏繞,是說由於無慚、無愧、昏沉、睡眠、掉舉、惡作、嫉、和慳(解釋參見11.4.4節)數數現行,纏繞金童(即亞當)的心,於修善品諸法為大障礙,故名為纏。

(一)於修習戒學處(參見16.2節),無慚和無愧數起現行,亞當不生羞恥之心,故犯諸學處。

(二)於修習定學處(參見16.3節),昏沉和睡眠二法數起現行,引亞當內心中沉沒,故犯諸學處。

(三)於修習慧學處(參見16.4節),掉舉惡作為障,由此二法數起現行,引亞當的心散亂於外塵境,故犯諸學處。

(四)於善慧地(參見16.9節),修習四無礙解時,亞當應當與同誌們相互分享心得,教學相長;可他心懷慳吝、嫉妒,不肯施法;這就障礙了他修學的進度。

 

14.2.10 瀑流 Waterfall

瀑流是瀑布的急流,謂眾生順從生死雜染(即諸煩惱),隨波逐流,而被放逐於生死苦海。瀑流有四種。

(一)欲瀑流,謂欲界眾生對色聲香味觸,這五色有欲求,若不知節製,畢陷落於生老病死,惑業苦流轉之中,不得解脫和休息。此欲瀑流取欲界中的上品煩惱。上品煩惱,是把大千世界中九地(參見插圖14.2.10-23至31)的每一地階級成九品:下下品、下中品、下上品,中下品、中中品、中上品,上下品、上中品、上上品。瀑流但取五趣雜居地中的三級上品煩惱,中品和下品煩惱不適用於瀑流這個說法。

(二)有瀑流,有的意思是有記憶、有習氣,因果不忘,比如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為三有,再比如插圖14.2.10中1至22是25有(參見13.4節)。那些有人人都有,若不解其義則畢受其害,隨之而去,不知所終。此有瀑流除去欲界有,單指色界和無色界八地中的上品煩惱。

(三)見瀑流,見即本章後文的112位見煩惱;見瀑流包括九地所有的上品見煩惱。此說眾生被三界的見煩惱所遷流,沉溺於生死苦海,不得解脫。

(四)無明瀑流,無明就是無知,黑暗,本質就是不知道四聖諦的道理;無明瀑流包括九地中的所有上品無明煩惱。此說眾生被九地的無明煩惱所牽引,沉溺於生死苦海,不得解脫。

14.2.11 Yoke

軛是用來軛牛的項領籠套(如圖14.2.10-36),令牛拉車不能出駕,譬喻煩惱障礙異生離係,不得解脫。異生就是具有異生性(參見11.4.4.2.3節),就是普通人。此說煩惱不但勞役有情身心,還能障礙有情脫離其異生性(即個體性),逃脫其奴隸的命運。軛有四種,1欲軛、2有軛、3見軛、4無明軛。此四軛的解釋與上小節四種瀑流類似,九地中,每一地的三級上品煩惱為瀑流,三級中品煩惱為軛,如其次第,即依習氣欲望而起行、依習氣有而行、依習氣邪說異教而行。

14.2.12 株杌 Stump

株杌,義為枯樹樁,此從譬喻得名,參見前文14.1-1節塵刹土案例中的株杌。那株杌是個異熟果(參見11.6.1節)。異熟果異時而熟,如一年後,三年後,十或三十年後才成熟。異熟果異地而熟,如三界九地,成熟在哪裏都可能。異熟果異類而熟,無意識是個大染缸,貪嗔癡普遍地汙染眾生。株杌譬喻貪瞋癡煩惱根深蒂固,對治道犁難以將其從心地中拔出。眾生從無始以來,串習貪瞋癡成為業行。貪業引起心不調順,瞋業無所堪能,癡業難可解脫。由於眾生難斷這根深蒂固的貪嗔癡業,故立此三為株杌。

14.2.13 Maculate-ness

謂貪瞋癡故,毀犯戒行學處,作諸惡行,染汙不淨,故立名貪嗔癡為三種垢。

14.2.14 常害 Constant Harm

謂貪瞋癡三業,常能為害,招感生老病死等苦,故立名貪嗔癡為三種常害。

14.2.15 所有 Possession

此是從果法立名。謂貪瞋癡與能有相應,能積集所有資財,恒常與怖畏等相應,令心多住散亂,故立名貪嗔癡為三種所有。

14.2.16 Root

由貪瞋癡故,心中生起不善法。貪瞋癡是一切不善法生起所依的根本,故立名貪瞋癡為三種不善根。

14.2.17 惡行 Ferocious Behaviors

由依於貪瞋癡故,眾生常作身語意惡行。由貪進求財利等,多行惡行。由懷瞋恚,不忍他過,多行惡行。由懷愚癡,起顛倒邪見,行諸惡行。又由貪嗔癡是邪行自性,故立名貪瞋癡為三種惡行。

14.2.18 Leakage

欲、有、和無明等,劫持、分流心識流,另心分散,故立名煩惱為漏。漏有三種:欲漏、有漏、無明漏。欲漏,依外門流注,即心於五欲外塵境界中流散,建立欲漏;體即欲界一切煩惱,唯除無明。依內門流注,即於內根身等上流散,建立有漏;體即色、無色界一切煩惱,唯除無明。依彼前二所依門流注,立無明漏;體即三界所有無明。

14.2.19 Scarcity

匱,即缺乏、不足;無有厭足故名為匱。謂由貪瞋癡故,愚人於資助生命的財物等,恒起追求,沒有滿足。由貪、瞋、癡能令身心恒感覺貧乏,故名貪嗔癡為三種匱。

14.2.20 Burn

由貪瞋癡故,愚人於所緣境界不如正理,執著相好、起強烈愛染,燒熱身心,故立名為燒。

14.2.21 Annoyance

由貪瞋癡故,愚人於諸可愛境相愛樂耽看,若可愛境相變壞的時候,便引起種種的愁歎等憂苦,惱亂身心,故名為惱。

14.2.22 有諍 Have Expostulation

有諍,諍是好意勸諫的意思,貪瞋癡能為鬥訟諍競的因。由貪瞋癡故,愚人執持刀杖,興諸戰諍,所以立貪瞋癡名為有諍。

14.2.23 Fire

由貪瞋癡如火,能燒毀所積集的善根薪,故說貪瞋癡名火。

14.2.24 熾燃 Conflagration

熾燃,大火義,此是譬喻貪嗔癡惡業如大火。謂由瞋癡故,愚人為非法貪的大火所燒。非法貪就是貪著十種不善業道(即十惡戒,參見13.1節)。由貪瞋癡故,愚人又為不平等貪的大火所燒。不平等貪就是非法非理的貪求境界。由貪瞋癡故,愚人又被邪法大火所燒。邪法大火就是一切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和戒禁取見(參見11.4.4.1.4 根本煩惱)。由非法貪、不平等貪、和邪法等能夠引發身心中的熾燃烈焰,故名為熾然。

14.2.25 稠林 Dense Forest

貪嗔癡等之煩惱大樹聚集,名為稠林。由貪瞋癡故,於生死根本煩惱極其雜染業行,廣興染著,令諸有情,感生種種身,流轉於五趣,如行走在大樹聚集的稠林裏,難可出離。

14.2.26 拘礙 Detentions

謂貪瞋癡能令眾生樂著種種妙欲塵故,能障有情證得出世法故。拘礙依於五處而得建立,一、顧戀內身,二、顧戀諸欲,三、樂相雜住,四、缺於隨順教誡教授,五、於諸善品得少為足。

返回 Return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