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前幾天存著的茶葉拿出來,嗯,金屬盒,上麵有標簽,寫的‘明前’兩個字,再來壺開水,我自己衝。再來碗艇仔粥。“丁東坐在休息區的沙發上,沒去拿桌上的菜單,隨口對著包房裏的服務員吩咐道,然後問坐在餐桌邊的司機老李,”餓死了,我先喝碗粥墊墊。你來點啥?“
老李搖頭:”我吃過早飯了,等客人下來再說吧。“
”先這麽多,過一會兒再點。謝謝!“丁東衝服務員示意。
等服務員走後,丁東拿起茶幾上的內線電話,打電話給董成:”收拾好沒?收拾好了下來吧。226房。“
董成頂著濕漉漉的頭發,穿著酒店的一次性拖鞋晃蕩著進屋時,丁東的粥才端上了來,剛喝了兩口。
”嗚嗚,坐。“丁東咽下滾燙的粥,沒有起身,一邊伸手招呼,一邊口齒不清地說道。
司機老李起身把董成讓到對門的主座上,拿起盛著開水的茶壺給董成麵前的碗倒上水。
“我喝碗粥墊墊,沒點吃的。你呢?咱是等著王工下來再點還是怎麽著?”丁東征詢董成的意見。
“不等他了,咱們先點,邊吃邊等,“董成熟練地把碗筷都燙了一遍,把水倒進老李遞過來的水皿裏,懶洋洋地回答,然後湊到丁東耳邊壓低聲音道,”我給他打電話的時候,他那頭支支吾吾的,恐怕老家夥還要來一發。嘖嘖!”
老李去叫侯在門外的服務員,丁東拿過一個放好茶葉的透明玻璃杯,用暖瓶的的水沏好茶,遞到董成麵前,口中道:“明前龍井,你品品。”
董成捏著玻璃杯上部,看著杯中依舊在旋轉起伏的嫩葉,觀察了一下碧綠透亮的茶湯,不由得叫了一聲好。
看到服務員進來,丁東開始點單:“金錢肚、牛百葉兩份,豉汁排骨、豉汁鳳爪、白鳳爪各一份,油淋菜心兩份,蝦餃、齋腸粉、流沙包、榴蓮酥各一份。”
“剛好到了吃榴蓮的季節,不知道你吃得慣這個不?”丁東停下,征詢董成的意見:“還加點什麽?“
董成搖頭,丁東又問:”你是喝粥還是來份湯粉?“
”你喝的什麽粥?“董成看向丁東的粥碗。
”艇仔粥。你要不要來一份?”
“不要。”董成毫不猶豫地拒絕,“我到現在還喝不慣這裏的鹹粥。來碗白粥就行。”
“那就白粥,”丁東對服務員補充道,“對了,再配一份橄欖菜。謝謝!”
看著服務員出門下單,丁東問:“昨晚那個怎麽樣,還行不?”
“還行吧。”董成雲淡風輕地回道。
知道董成的德性,丁東撇撇嘴,道:“回頭帶你去洗個桑拿。我看你還能不能這麽裝!”
“桑拿沒意思。總得先喝喝酒、聊聊天,培養一下感情吧?”
“矯情!”
兩人唇槍舌劍地爭論一番,直到服務員進屋上菜。
”我鄙視你!“兩個人指著對方,異口同聲道,哈哈笑著結束了爭論,拿起筷子。
”呼!“丁東躺靠在椅子上,長籲了一口氣道:”我飽了,你慢慢吃啊。“
董成麵露無奈:“沒見過你這樣的,哪有請客和客人搶著吃的?”
“你看,我就說人不能太熟吧?你就將就著吧。”丁東倒打一耙,“現在沒人和你搶,你慢慢吃啊。不夠再點。”
不等丁東使眼色,老李起身出門,叫服務員加菜去了。
“想起個有意思的事,你們北京管吃早餐叫什麽?”丁東揉著肚子問董成。
“還能叫什麽,吃早飯,吃早點,還能叫出花不成。”董成不明所以。
“你知道廣東人叫什麽?”丁東伸手虛點桌上的碗碟,虛劃一圈,“歎早茶!你品品。”
“嗐,我還以為你要說什麽呢,”董成專心地對付著一隻晶瑩剔透的蝦餃,口齒不清地回道。
“說起這個,哥今兒給你說道說道,“董成把嘴裏的蝦餃咽下,喝了口茶漱漱口,擺出一副說書人的架勢,”茶樓的雛形是大清朝道光年間的二厘館注1,一步步發展到今天,形成了今天廣東人特有的早茶文化……”
“牛B!”丁東朝終於緩過神來、得意洋洋的董成豎起大拇指,“說的真好,不過我想說的不是這個。語言是個奇怪的東西,你看,大多數北方人說起粵語都會不屑一顧,說上一句‘鳥語’,同時卻又把廣東的一些詞搬過來用,比如說’買單‘、’老公‘,隻不過是普通話的發音而已……”
”那是因為香港電影的影響。“董成插話道。
”的確。可你又沒想過這些詞為什麽能在生活中迅速取代我們原來用的詞呢?“
”為什麽?“董成下意識地問道。
“我琢磨過,因為生動,形象。”
董成想了想,點頭。
"就拿歎早茶裏的這個‘歎’字來說,本意是感慨,延伸出享受的意思。還有個例子,我們說‘吹空調’,老廣叫‘歎空調’,就這一個簡單的‘歎’字,你看看,用的多妙,多傳神,你琢磨一下。”
董成感慨:“你別說,還真有點意思。不過也就你們這些文科生沒事兒會琢磨這些沒用的吧?”
”怎麽沒用?“丁東不樂意了,”語言和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根。沒了這些,民族就消亡了。”
“我承認你說的有道理,但也不用上綱上線吧?再說了,廣東話也不是咱漢族的。”
”這我可得糾正您老了,粵語可是我黨官方認證得七大方言之一。說起來你們北京話受滿語的影響更多,粵語更接近唐宋時期的語言才對。不信?你找個香港人念念古詩詞,保證比我們念的好聽,因為韻腳更接近。“
”聽我說完,“丁東製止了張口欲言的董成,”我不是說普及普通話有什麽不好,畢竟有利於交流,但是不是也應該對方言有一定的保護?……“
“我看你是閑的,瞎他媽操心!”董成忍不住打斷了丁東,笑罵道。
“是啊!”丁東一愣,搖頭笑道,“他媽的,我們六、七十年代的人,骨子裏還是文藝青年,是他媽的臭憤青!”
兩人笑,舉起茶杯一碰,齊道:”敬文藝青年!“
司機老李坐在一旁吃菜、喝茶、抽煙,一言不發,笑看世界風雲變幻我自巋然不動。
二十三年後,當丁東打電話向一個廣東的年青人詢問怎麽在電腦上把粵語打出來無果後,丁東又想起了這次談話。
”你怎麽不會打呢?“丁東聽到對方說不知道後有些著急。
”我隻會打個別的字,我們小學也沒學過粵語拚音啊。“電話那頭的年青人解釋道,”那些字我隻會認,大多不會寫。這有好什麽奇怪的?我還算好的,會講白話注2,像廣州、深圳那些大城市裏的小孩子,會講白話的也越來越少了……“
掛上電話,丁東感慨,他當時也就隨便一說,沒想到現實卻在一步步朝著那個方向邁進。
幾個月後的2020年9月,當丁東在手機上看完”內蒙古開始從小學一年級推行雙語教育引起當地人強烈抗議“的新聞後,再一次想起了這次爭論,一個荒唐的念頭不可遏製地湧了上心頭:幾十年或者一百年後,蒙古族還會存在麽?
等董成吃完,和丁東兩人山南海北地瞎聊了一會兒,王友賢才姍姍來遲。
出乎丁東的意外,王友賢不是一個人來的,他帶上了昨晚的小姐。
讓座、沏茶、點餐,丁東急忙招呼起來。
”看來昨晚二位交流的不錯嘛。“董成毫不客氣地調侃。
王友賢也不尷尬,隻是”嘿嘿“地笑。
和董成對視一眼,兩個人心照不宣:老房子著起火來不得了啊!
糕點很快上齊,幾人邊吃邊聊。
”怎麽樣,美女,昨晚給你猜的謎語才出來沒有?“丁東笑嗬嗬地問王友賢身旁的小姐。
昨晚為了搞氣氛,丁東出了個擦邊謎語給她。
“他身上有一個器官,”丁東一指王友賢,“大的時候很大,小的時候很小,最大時是最小時的十倍,你猜猜是啥?”
小姐隻是笑。
丁東催促:“猜出來沒有?”
小姐仍是羞澀地笑,終於用手指指王友賢的下半身。
“不對,就知道你會想歪。”丁東一臉嚴肅,伸出一根小指,“假設,假設啊,他最小的時候是這麽大,大的時候,”丁東把兩隻手都伸出來,並在一起舉起來示意,“十倍,十倍差不多有這麽大,你覺得可能嗎?”
當時的包房裏一陣哄堂大笑。
臨別時,送他們上了電梯後,丁東還一本正經地叮囑道:“你們倆回去想想,明天再問。”
這會兒想起來,丁東再次調侃道。
美女放下筷子,一本正經地答道:“我們倆昨晚猜了一整晚,到現在沒猜出來。”
丁東一口茶噴了出來,他望著臉色蒼白眼圈發黑的王友賢,差點脫口而出“可不是猜了一整晚嘛!”
“咳咳咳,”董成咳嗽了好一會兒,這才止住,打岔道,”我說丁啊,你這是瞎扯的還是真的?“
”當然是真的啊!“丁東無奈。
”那到底是啥?”
“瞳孔啊,你說還能是啥!”丁東理直氣壯。
“哦,”董成恍然大悟,停了下又道,“不對,你昨晚說你的不像我們倆的差那麽多倍……”
“廢話,我他媽的深度近視,瞳孔變化比不上你們正常人啊!”
注1:二厘館是茶樓的前身,大多是一間平房,幾張木桌、幾張木凳,供應茶水糕點,路人可以歇腳談話。一盞茶兩件茶點(這就是廣東人口中的“一盅兩件”)的消費不到二厘銀子,故稱二厘館。
注2:白話,粵語屆的”官話“,廣州人香港人使用的粵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