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浪子日耳曼

半導體人物誌+半導體公司誌
正文

美國工程師和中國半導體大佬話你知:“中國IC公司為啥成不了TI?”(“電子工程專輯”2012年舊文)

(2024-10-04 16:31:19) 下一個

美國工程師和中國半導體大佬話你知:“中國IC公司為啥成不了TI?”(電子工程專輯2012年舊文新賞)

可能非半導體從業者對TI/德州儀器一無所知、或者僅略知一二,我借用“芯八哥”2022年初的文章《德州儀器發家史:分拆和並購的大師級玩家》中的開頭簡單說一下吧:

“當你用PPT演講或者接受培訓,當你在家庭影院看大片追劇或玩遊戲,當你參加音樂會或頒獎典禮等大型活動……這裏都有TI的身影——市麵上90%以上的投影儀采用的都是TI的DLP技術,並且DLP影院技術也占據著超過80%的院線熒幕。

但德州儀器這項造福人類的黑科技背後卻有著無比艱辛的研發經曆。從1977年Larry Hornbeck博士開始研發,到1987年正式開發,再到1996年TI才解決所有難題並成功商業化。這跨度20年的研發曆程,TI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資源。甚至有傳聞說,TI在這個項目上的花費之大,到現在都沒有實現盈利。“

普通中國人曾經問過,中國為什麽出不了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中國能否出現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為什麽中國出不了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隨著這幾年中國要在美國卡脖子技術上突破封鎖和國產替代、隨著近年半導體產業的火熱發展,也有半導體相關從業者像我一樣,想知道:“為什麽中國孕育不出來像德州儀器/TI、台積電/TSMC、英偉達/nVidia這樣的公司?”(順道講一嘴:nVidia在台灣叫輝達,這名字很台,幾乎讓人想到了一些列名字帶“輝”的公司)。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檢索了相關分析、報道,發現有深度、有營養的東西不多,可能是我搜得不夠深入、或者沒有到英文國際區去找答案;但也有這麽一篇2012年(11年前的)《電子工程專輯/EE Times China》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七點理由告訴你中國IC公司為啥成不了TI?》(時間:2012-09-12,作者:Junko Yoshida/吉田順子,原文網址:https://www.eet-china.com/archives/32516.html);以及它的緊跟著的番外篇引人深思:《嬉笑怒罵 美國工程師舌尖上的中國IC公司》(時間:2012-09-17,作者:趙娟,原文網址:https://www.eet-china.com/archives/32556.html)。本著拿來主義簡而化之的“偷懶”原則,我本想從微信上搜到這篇文章,然後轉發到朋友圈拋磚引玉、激發行業內人士的探討反省,以期在今天這個中美貿易戰正酣、半導體成為投鼠之忌器的時代背景下,引發有識的仁人誌士振臂一呼,潛心鑽研,找出症結、對症下藥,把我國之芯片半導體產業提升起來(用實力證明,“我們不是好惹的”;天下苦美國封鎖久矣);但可能年代太久-彼時微信尚不發達,竟然百尋不得,那麽隻好自己動手……

 

中國有可能出現一個無論在規模、創造力和影響力方麵,都能和德州儀器(TI)媲美的公司嗎?

確實,今天的中國還沒有辦法培育出像TI這樣的公司,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機會仍然很低。

上周,在中國版《電子工程專輯》於深圳舉辦的中國無晶圓廠(fabless) CEO論壇暨頒獎活動中,六位來自中國本土無晶圓廠、EDA供應商和晶圓製造廠的高級主管,以及清華大學教授針對此主題進行了討論。這些業界資深高級主管們以驚人的坦率態度承認,要在中國培養出像TI這樣的公司,還有非常長的一段路要走。

沒錯。中國正在迅速轉換它在電子產業中所扮演的角色──從製造中心朝設計中心轉移。由《電子工程專輯》進行的最新年度中國無晶圓廠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當地芯片設計公司采用45nm或以下製程量產的數字IC年成長率達33.3%。

這六位專家在討論中點出了七大中國IC設計產業為何無法塑造出像TI這樣規模公司的主要原因:

1. 大多數中國芯片設計公司以“生存下去”為前提:

帝奧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總裁兼CEO鞠建宏表示,“本地人都承受著巨大的生存壓力。”中國本土無晶圓廠不僅沒有自己的IP,而且還得從頭開始做研發。就這一點而言,他們無法想像能有機會趕上像TI這樣的大型企業。有時候,由於他們將所有力氣都花在日複一日的例行工作上,因此“中國本土無晶圓廠甚至對於晶圓廠可提供的技術和IP也不熟悉。”

2. 他們缺乏多產品線組合:

僅有少數中國芯片設計公司擁有多條產品線。但有更多公司正忙於追尋他們認為的最熱門的市場。而相反地,TI的營收來自許多種不同產品線,包括類比(模擬)、嵌入式(微控製器)、無線業務等。

3. 他們不知道如何擴展規模:

許多國際型公司都是以“並購和收購來形成更大企業規模,”但中國的芯片設計公司並非如此,北京清華大學教授魏少軍說。他解釋道,中國第一代小型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的CEO相當“眷戀”他們成立的公司,他們很難與其他公司合並。“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4. 缺乏開放心胸:

“與其他公司合並的基本原則是,彼此都要同意,” 西安芯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CEO羅義說。一般而言,中國的高管不會以開放的心胸和其他公司就可能產生互惠互利的交易進行溝通。他表示,“除了華為,我沒有看到還有多少中國的芯片設計公司能做到這一點。”

5. 他們還在找尋屬於自己的細分市場:

“要想打敗TI,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北京集創北方科技有限公司CEO張晉芳說。對我們來說,重點是找到合適的細分市場,他表示。“要確定策略市場相當困難。”截至目前,中國無晶圓廠公司通常的狀況是,他們會找到具有相同機會或類似的細分市場,而後,他們便展開價格戰。

6. 預測往往失準:

中國的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對芯片市場的需求預測往往相當可怕。例如,中國的市場環境往往有利於將芯片倒賣到香港,因而讓業界有著芯片短缺的印象。如此一來,產能過剩就是不可避免的結果了,而最終這又助長了價格競爭。

7. 他們“精神上”效法TI,但實際做到程度相當低:

中國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都渴望向TI學習,但是“TI有些特性,是中國公司學不來的,”Xi'an 的Luo說。“TI為未來的產品開發傾注了極大規模的投資。”要中國的公司去預測未來5到10年的市場趨勢並做出投資是極為困難的,他們也沒有多餘的資金可以做長期投資。如果你想拿一個未成型的市場說服他們投入開發,或是讓他們拿出更多錢來投資,基本上都不大可能,

羅義預測,華為或許會成為中國的TI。但他也並未真的肯定。

翻譯:Joy Teng

上麵這篇文章題目宏大,答案卻是泛泛而談-將一些大佬的發言匯總羅列一下,不成體係、不夠深入,明顯缺乏對產業生態位的思考。

文章被美國工程師看到之後又被評論吐槽,有些觀點令人振聾發聵,有些說法叫人深受刺激、如芒在背,有些確實一針見血、直搗黃龍,有的大家心知肚明、去又無可奈何……11年前老外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這番“指手畫腳”,戳中你了嗎?你被刺激到了嗎?你怎麽看待前文的問題?

先把《電子工程專輯/EE Times China》的原文貼出來——作者趙娟:

在第11屆中國IC設計公司調查暨2012 中國IC設計產業CEO論壇暨頒獎典禮上,“誰是下一個TI”的主題得到了很多在場高管們的熱議,當時美國EE Times前主編吉田順子也在現場,她在會議結束後迅速寫了一篇文章“Why China still can't create the next Texas Instruments?”發表在EE Times上,與在中國的情況一樣,這個話題同樣得到了地球另一邊電子行業同行們的熱議。

看到美國朋友的評論,我覺得和我們看問題的角度還是有區別的,兼聽則明,分享一些有意思的回複給大家。

憤青類評論

“所有中國專家都遜透了!我看了他們那幾點言論,如果這是他們所能想到的全部,那他們就是傻子。真正的原因是中國人至今仍缺乏信任和普世價值觀。如果你把3-5位能幹的中國VP聚集在一起,他們不會合作、而會幹仗。這就是TI和大多數中國公司的最大區別。”

“就像SMIC(中芯國際)去年內部衝突一樣。The Chinese top dog/領導, ie: Simon Yang etc., are just morally incapable of staying in such kind of position/德不配位. TI成功的秘訣是——信仰(Southern Baptist Church),也就是如何使人們互相信任,且在不喜歡他們的PPT時不會離開。”

“你看一下中國的IPO公司,很多都隻有一個創始人——包括百度、華為、搜狐。但TI有4位、Intel有3位,Google有2位。很明顯的,多數中國人不懂、不會找到一個真正的partner。” ——EE Times網友sprite0022

求實類評論

“好的方麵是至少中國已經努力去了解,是什麽給我們造就了TI或高通。有朝一日他們肯定會站在這個高度。他們也指出了內部合作是關鍵,而不是一味去打仗,和股東坦誠的溝通也很重要。” ——EE Times網友Baabu

EE Times的資深編輯Rick Merrit也指出“華為不是下一個TI,他會是下一個思科。我和一些中國人和台灣人談過,他們都想當老板,而造就大公司需要並購。”

“我認為中國的創新文化還沒成熟,要趕上西方還需要一段時間。教育從根本上就是不一樣的。5000年的教育體製不會創造優秀的企業家、隻會創造遵循國王命令的官員,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科學並不重要,所以一代代的中國人沒有形成一個開放的創新環境。沒有好的創新文化搞高科技很難;盡管中國人現在接觸了更多西方生活方式、且很多中國人受到西方教育,但這種文化的改變還是需要時間的。” ——EE Times網友GREAT-Terry

“中國所麵臨的挑戰,和西方IC公司所經曆的多麽相似啊!中國全套設備都是在一個新市場上從零開始的。每家公司都試圖差異化自己,獲得記錄以及design wins(設計取勝)。做到好了就獲得投資,做的不好就關門或被收購。”

“如果你是一個投資者,正在尋找一個或多個這樣的項目,你會選誰?為什麽?目前,答案很可能是“誰都不選”,因為投資是未來利潤的預期,並沒有足夠的信息,也無法確認誰會真的能賺到錢。TI不是一夜之間建成的,而是由於持續數十年的變化和增長。隨著中國市場的成熟,合並會發生、或將有TI類的公司出現,但它不會也不可能很快發生。”——EE Times網友DMcCunney

舉例型評論

“一般來說是社會本質決定了這個。盡管他們現在可能在開放,不再是共產主義國家,但基本的天性還是不信任,懷疑所有其他人是第二天性。”

“例如,當我們向好幾個國家銷售SLC (Subscriber Loop Carrier) 產品,和中國就有個與眾不同的問題。所有其他國家會告訴我們供應鏈:是誰買了它、在哪裏部署、且提供聯係人,我們可以聯係到那台機器並獲取其相關參數,這些信息被用來提高下一代設計;但在中國、隻有中國沒有音訊。一個政府機構買了它——機器在哪裏沒有任何線索,也不知道是否被部署,是否工作正常,沒有聯係方式,也沒有相關信息:這是一個特別令人費解的情況。我確信TI如果提供芯片到中國,會有相同的經曆。因此,指望中國競爭是不實際的,因為沒有“雙向溝通”。——EE Times網友 KRagh

質疑類評論

“中國人擅長抄襲和複製一些廉價器件,有人能說出來一個中國獨有的、其他國家都沒有設計或開發出來的器件嗎?創新的氣候需要一個管理思維的過程、要樂意承擔不成功的新器件帶來的損失。中國人punish failure(懲罰失敗者),他們達不到TI創新的高度。” ——EE Times網友EREBUS

樂觀類評論

“肯定會有的,因為政治原因。中國政府砸了很多錢在R&D上,我覺得這將有助於中期到長期項目。所以我覺得他們的目標應該比TI更大。”——EE Times網友KB3001

但吉田順子(前篇文章作者)回複KB3001時指出“事實上中國政府隻提供了部分的經濟支持,很多我采訪過的中國初創公司根本沒有得到這方麵的支持”。 “雖然政府支持的華為和中興明顯不一樣,但是我認為奮鬥中的中國IC公司正麵臨著第一步挑戰——如何能成為稍微大一點的玩家,在全球市場混個臉熟。”

“1950年代的日本是一樣的,他們隻會抄襲西方國家的晶體管收音機,但是現在人家有索尼和東芝這樣的巨頭。中國出個TI很難的,但是誕生個巨頭沒問題。” ——EE Times網友Yog-Sothoth

大膽型評論

“中國沒法創造一個TI,但是他們可以買一個TI。”EE Times網友AnySilicon

吉田順子對此評論道:“如果真的想走向國際化,多數中國IC公司遲早都要找到一家公司來購買、或者技術轉移或者從海外雇傭技術人才。”

偏題型評論

“我個人一點都不喜歡TI那麽大的公司;我更喜歡那些在各自細分領域運作的公司”。——EE Times網友Sharath666

以上言論、文章觀點、所持立場均由相關個人負責,深圳David獵頭老畢隻是資訊的搬運工。以上文章出處皆有列出、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係刪除。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開眼豎耳、多聽廣想、總結經驗規律,對產業進步一定是有巨大裨益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