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是你的問題,是 ZIP Code 的鍋

(2025-07-08 16:20:16) 下一個

2025年夏,七月,在舊金山遠郊與紐約長島,我的兩個親友幾乎同時遇到麻煩:

一個剛買了七八萬美元的新BMW,卻遲遲找不到合適保險;

另一個則收到房屋保險公司的通知:拒絕續保。

沒做錯什麽,信用良好、無事故記錄、車也新……

問題出在住的地方,出在開的車,出在一個看不見的黑箱裏:

AI已經決定你“不值得被保”。

【一、你以為保險是保障,其實它也在挑客戶】

過去,我們習慣了“買車買房,保險自然跟上”。但現在,這一邏輯正在被打破:

高風險地區不再承保,保費飛漲。

高端車型被貼“高風險”標簽。

再保險價格暴漲,小保險公司紛紛退出市場。

而這些決策,很多時候不是人類做出的,而是你不曾看見的AI模型下的自動判斷。

 

【二、你還在和保險經紀人談,AI已經判你“不合格”】

你以為自己在和保險公司談價格,實際上——

保險經濟人在係統平台上輸入了你的名字、地址、車輛型號,AI模型已經判定你是“拒保”或“高保費”客戶。

這套係統參考的數據可能包括:

你所在 ZIP Code 的盜竊率、碰撞率、災害頻率;

你車輛的理賠率、零部件價格、維修時間;

你以往的理賠記錄、信用分、通勤距離……甚至社交媒體上的公開信息。

你不是不誠實,不是不安全,隻是不符合AI的“風控模型”。

 

【三、AI精算帶來的現實挑戰】

1. “數字紅線”:某些地區直接被AI拒保。

2. 豪車反成高風險負擔。

3. 透明度缺失,用戶無從申訴。

4. 擴大既有不平等,放大曆史偏見。

 

【四、買車或買房前,你該先問自己這些問題】

這輛車在我所住的 ZIP Code 容易被承保嗎?

房屋所在地過去幾年是否頻繁遭災?

是否存在“隱形高風險”標簽,如交通密集、地勢低窪?

我是否準備麵對被拒保、暴漲保費甚至無人承保的可能?

 

【五、我們能做什麽?】

對個人:

提前找專業保險經紀人。

房車打包投保(bundle)。

審慎選擇車輛與地址。

了解州政府“Fair Plan”最後保險機製。

 

【六、三句話留給讀者】

1. AI讓保險公司更聰明,但也更無情。

2. 不是你不夠好,是你在數據畫像裏“不合格”。

3. 高端消費不是錯,忘了風控才是真正的風險。

 

保險行業正在重構,而我們正處其中。

在這個AI決策、風險溢價、算法篩選的世界裏,

每一個普通人都不再“默認被保”。

你要爭取、要規劃、要預判,甚至——要學會在AI之前理解自己。

因為:

不是你的問題,

是 ZIP Code 的鍋。

但這鍋,AI 已端給你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