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文

每天一篇文章,堅持寫下去。
正文

及時溝通,避免暴力

(2025-04-11 21:52:07) 下一個

 

之前,曾經立旗,要在“每日一文”第一百篇來到之前寫一篇關於“非暴力溝通”方法的總結,為此,我把第一百篇來臨的時間往後推了又推。寫這篇總結,我努力精煉,爭取朋友們看了我的文章以後就不用去看書了。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第一,講述自己觀察到的事實;第二,講述該事實帶給自己的感受;第三,說出自己的需求;第四,向對方提出請求。

 

比如,遇上樓上鄰居家的孩子半夜十二點彈鋼琴的情況,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可以這樣做:直接去鄰居家敲門,說,“我剛才聽到鋼琴的聲音,請問是您家孩子彈琴嗎?(核對事實)”若對方確認是,接下來說,“我剛才都睡著了,忽然聽見鋼琴聲,嚇了一大跳(說出感受);這個時間,需要休息了(指明需求);您看可以讓孩子換個白天的時間彈琴嗎?” (提出請求)

 

這個方法對我最大的幫助,是讓我意識到溝通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哪怕對方沒有立即接受我的請求——隻要去溝通了就是成功,不管對方是否立即照做。因此,第四個要素“請求”與相近的概念“要求”是不同的——提出請求的人,給對方充分的尊重,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絕;而“要求”則意味著讓對方一定接受,如果拒絕就會有不好的後果發生。

 

這個方法對我第二大的幫助,在於它強調從“事實”入手,先講述事實,給自己核實的機會,也給對方分辨的機會。以上麵“半夜琴聲”的場景為例,有可能是樓上鄰居家有人彈琴,也有可能是樓上的樓上或者是隔壁單元,先核對好事實才能有效溝通、避免指責。

 

這個方法對我的第三大幫助,是它充分承認感受的價值,而不是講道理去論證誰對誰錯。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感受能力和程度也會不同,對一個人無所謂的事情,到了另外一個人那裏有可能就是極其氣憤。因此,及時說出自己的感受,既是對自己的尊重與接納,也能夠幫助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跟自己相處。

 

據我有限的觀察,在我們的文化中,很多情況下人們在遇到矛盾時不會直接溝通,而是會找一個第三方來訴苦。這種做法不僅無利於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因為第三方的加入讓問題更加複雜,造成關係進一步被破壞。而當矛盾越積越多,可能會在不經意間突然爆發出來,到那個時候,雙方的情緒都被點燃,於是開始互相指責、脫離事實、發泄情緒,完全地失去了非暴力溝通的可能。

 

大約從五年前,我開始有意識地觀察自己有無回避矛盾的情況、努力鼓勵自己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去麵對一些顯性或隱性的矛盾。令我驚喜的是,幾乎每一次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溝通效果,我之前曾擔心過的破壞關係的情況並沒有出現,反而在很多情況下都收獲了更好更真實的關係。

 

最後,值得提醒的是,“非暴力溝通“雖然經典,但它並非完全的真理,也不適用於所有情況,比如,若有敵國來犯,我們必須義正嚴辭地抗議,甚至用武力進行威懾,而不是僅僅去“請求”,對吧?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