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V9 由拉美西斯五世(Ramesses V)開建,其繼任者拉美西斯六世(Ramesses VI)擴建並最終葬於此。這座墓長逾104米,是帝王穀中裝飾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陵墓之一,堪稱“冥界神書畫廊”。
墓道牆壁密布宗教圖文,涵蓋《門之書》《洞穴之書》《地球之書》《天之書》《冥界之書》《日之書》《夜之書》等古埃及宗教經典。特別是主墓室(J室)穹頂上繪有完整的《天之書》,以壯麗的姿態展現夜空女神努特將太陽吞入體內、再生的宇宙循環。墓室色彩保存極佳,壁畫風格由輪廓線精繪、色彩對比強烈。KV9 也因塗鴉豐富而著稱,是古希臘、羅馬遊客最常“留言”的陵墓之一。
KV9墓道神書分布圖
墓道走廊, 天花板:太陽神‘拉’夜間旅程的神秘場景 側壁:地球之書
《地球之書》(Book of the Earth),又稱《大地之書》,旨在描繪太陽神'拉'在地下世界的旅程,以及地球女神蓋布(Geb)與死者的關係。這部作品在KV9中展現得最為完整,是理解埃及人宇宙觀與死後信仰的重要線索。
墓道走廊, 天花板:飛翔的禿鷲
飛翔的禿鷲,太陽船的計劃。
《洞穴之書》(Book of Caverns)是古埃及晚期新王國時期出現的一部高度象征性的冥界神書,“洞穴”是冥界的隱喻,象征太陽穿越大地內部(或神性潛意識)的路徑。
《門之書》(Book of Gates)全書共12個時辰(即12段旅程),每一小時太陽神都要穿越一道巨大的冥界之門。
《冥界之書》(Amduat):太陽神‘拉’的夜航與靈魂的複蘇之路,它是亡靈引導指南,提供法老死後靈魂穿越冥界的“地圖”和神力保護。
《日之書》(Book of the Day)是古埃及後期(新王國末至第三中間期)發展出的宇宙神話體係的一部分,主要與《夜之書》(Book of the Night)成對出現。這兩部書共同描繪了太陽神‘拉’白晝與黑夜在女神努特體內的旅程,象征宇宙輪回、時間秩序與神聖複蘇。
拉美西斯六世在神殿中向奧西裏斯獻祭的雙重場景
死亡之書”(Book of the Dead),是古埃及最廣為人知、最具象征性的葬祭文獻之一,場景是瑪特的讚美詩。
副墓室K室是拉美西斯六世的巨大花崗岩石棺,揭示了這位法老對來世的宇宙想象與再生信仰。壁畫:《門之書》的結束場景:日出、擬人化的十度星座(左側和右側)。
主墓室J室,原設計作為拉美西斯五世主墓室,後被拉美西斯六世改造並最終葬倉儲。J室=宇宙心髒:它是時間、空間與神性力量的交匯點;牆為來世的地圖,天頂為時間的鍾表,地麵為死亡的歸宿;拉美西斯六世在此被“神書包裹”,象征其將成為永恒中的再生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