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記憶中,艾葉總是與糯米粉搭配,做成甜的、鹹的各種艾葉團子。自從艾葉來到自家後院安家落戶後,紫薇已經做了N次的艾葉團子,甚至還試做網紅青團 - 鹹蛋黃肉鬆青團。今天換個花樣試試,決定做艾葉刈包和艾葉饅頭,兩者揉麵發麵是一樣的,差別隻在最後一小步。同時,也準備了一些與之配搭的食物。
食材:新鮮艾葉250克,普通麵粉500克,白糖15克,酵母7克,蘇打粉適量,植物油適量。
具體做法:
1、將艾葉清洗幹淨,在加了小蘇打粉的沸水中煮軟後,馬上撈出艾葉,
稍微放涼後,擠幹水份,切碎後與剛才擠出的水(約250毫升)一起放入料理機打碎成艾葉漿,備用。
2、將普通麵粉放入容器,加入砂糖、幹酵母和艾葉漿,攪拌成絮狀,之後充分揉均勻,揉成光滑的軟粉團。然後蓋上保鮮膜,發酵至2倍大。
3、將麵團排氣,揉至順滑,分成一個個小劑子,揉成圓球。(我做的大約50克/個)。這圓球就是艾葉饅頭的生坯。把圓球按扁,擀成橢圓型如圖,表麵刷油後對折,就是刈包的生坯。
4、將艾葉刈包和饅頭的生坯保持一定的間隔放到刷了油的蒸架上,在蒸鍋裏加入溫水,蓋上鍋蓋,進行二次發酵30分鍾。
5、開大火,蒸15分鍾,熄火後悶5分鍾再揭開鍋蓋。上碟,完成!
艾葉饅頭
艾葉刈包
幾點說明:
1、如果揉出來的麵團太稀爛,可以適當添加麵粉,每次添加10克左右的份量。
2、因為艾葉是略帶苦味的,如果你喜歡甜食,可以適當增加白糖的分量。
3、天氣較冷的話,可以蓋上蓋子,放入30°C的烤箱內,以加速發酵的時間。
4、一次吃不完,可以裝入食品袋中,放入冰箱冷凍格。下次吃時,用沸水蒸8分鍾就會柔軟如初,口感基本不變。
與艾葉刈包配搭的食物:
1、東坡肉、酸菜、花生碎和香菜,都是用來夾在艾葉刈包中一起食用的。
2、三色藜麥紅棗小米粥,使刈包吃起來不會太幹。
3、一些蔬菜,清炒或涼拌均可,既可解膩,又使食物更為富有營養。
根據現代研究——艾葉的藥理作用:化學成分方麵發現艾葉除了含有主要成分揮發油外,還含有鞣質、黃酮、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機成分等。在藥理研究方麵發現艾葉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鎮咳、祛痰、抗過敏、止血、治頭痛、安眠、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艾葉有溫經止血、散寒調經、暖胃等功效,用艾葉蒸出來的饅頭帶著艾葉的清香,口感很好,健康又美味。
“刈包”這個名字你會念嗎?雖然字典上念“yì”,但在台灣小吃裏,它和“掛”同音,是台語裏切割的意思。刈包又稱割包、刮包等。這種用兩片饅頭夾著肉和菜的小吃,和漢堡、肉夾饃等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閩南地區,也有這種小吃,饅頭和鹵汁特別搭。通常會夾片狀五花鹵肉、酸菜、花生粉及香菜等,你也可以隨心所欲夾各種自己喜歡的食物。因形狀像一個飽滿的錢包,取其財富滿足的喻意,因此經典口味的刈包在台灣年尾的宴席上是經常出現的菜色之一,象征來年發大財、錢包滿滿用不完。另一說是,刈包的另外一個名字為“虎咬豬”,與閩南語音“福咬住”相近,內夾的酸菜被客家人視為是福菜,所以有“留住福氣”之意。通常刈包都是用普通白麵粉來做的,而用艾葉做刈包,是否是紫薇的獨創呢?不得而知。朋友們是否在其它地方見到過?
相關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