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十周年祭 (寫於2017年底)
2008年金融危機的贏家,除了保爾森這個被媒體神話的人物,還有哪些幕後大莊家?中國近幾年的經濟崛起跟這場金融危機有什麽邏輯關係?
猶太人約翰·保爾森
2008年的金融危機,被認為是“經濟大蕭條”(the Great Deperssion)之後的最大的一場,並引發了“經濟大衰退”(the Great Recession)。
這場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跟二十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不同。經濟大蕭條是由於貨幣供應量不足造成的供需矛盾造成的;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的發生則是由於貨幣流動性過剩,引發過度的炒作,並最終在金融市場內部引爆。
一般來說,所有的金融買賣行為都是零和博弈(Zero Game)。簡單地說,就像賭博一樣,有輸家,就有贏家。輸家輸掉的錢,肯定就進了贏家的口袋。
2008年的金融危機,媒體的報道給人哀鴻遍野的感覺,不論大小的保驗公司、投行和銀行,都在尋求政府資助。似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是輸家。
但是好像隻有一家是例外,就是約翰·保爾森的基金公司。據公開的數據,2007年,約翰·保爾森通過投機炒作CDO和CDS,公司賺取了200億美元,而他個人賺取了40億美金。
保爾森一戰成名,引來了華爾街內部的關注。2007年當年,因為保爾森對衝基金的“出色”表現,又有60億美金投資被吸引而湧入他的基金。索羅斯,這個靠狙擊多個國家資本市場積累巨額財富的大鱷,也慕名而來,向保爾森取經。
雖然保爾森在2007年做空房貸市場取得了巨大回報,但2008年掙了多少錢,反而媒體沒再怎麽追蹤報道。2008年是金融危機的高峰期,美國政府被逼在這一年開始QE1(第一輪量化寬鬆)計劃。在這期間(2008年至2010年),美國政府向市場共投放了1.725萬億美元的貨幣量。這些錢是美國各個金融機構在這場風暴中虧掉的錢。這些金融機構需要政府先墊付出來以便他們周轉,不然他們會身陷破產的境地。
那麽這些虧掉的錢,被誰“賺”走了呢?保爾森不可能都賺走,因為他的盤子還不足以大得可以吃獨食。隻是因為2007年他的對衝基金設在美國,賺到的錢才被記錄在案。相信這些錢,大部分最終都落入了與美國金融機構對賭的對衝基金的口袋裏。實際上,大部分與美國本土金融機構對賭的對衝基金是離岸基金,美國政府無法追蹤他們的收入以及股東結構。為什麽保爾森2008年的收入沒有媒體再報道,很有可能是因為保爾森重新設立了新的離岸基金。這些離岸基金主要成立在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百慕大等地。這樣,他們就不需要向美國政府申報收入,不僅免了稅,還讓外界了解不到誰是這些基金的幕後金主。
不光保爾森的基金做了重新布局,有理由相信那些曾向保爾森取經的人,包括索羅斯等人,大家一起做了一個大局,然後請君入甕。這個“君”,就是那些“愚蠢”的美國境內金融機構。而這些金融機構,主要以美國普通百姓的退休金、養老金等血汗錢為主要資金來源。
其中有個令人細思極恐的細節:保爾森在2007年與高盛串通,設計了一款CDO產品向投資者兜售,同時卻又和高盛一起做空此產品,從而在當年獲取暴利。(此案在2010年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並起訴,後來高盛認罰5.5億美元和解。)但奇怪的是,高盛明知2007年做空樓市能夠賺錢,卻在2008年改為做多,導致2008年高盛房貸市場的淨營業收入為負,當年10月,美國政府還因此出資100億美元購買了高盛的一些資產,為其提供現金流。
這些離岸基金因著巧妙的布局,雖然在這場對賭中賺得盆滿缽滿,美國政府卻拿他們無計可施。他們可以“合法”地隱藏收入和股東結構,美國政府無從得知是哪些人賺了錢,賺了多少錢。實際上,控製美國境內賬號和境外賬號的是同一批人。這些人曆來喜歡宣揚自己是“國際主義者”,對所寄居的國家沒有感情,他們對金錢以及金錢帶來的權利有著深深的迷戀。2008年的金融危機,隻不過是他們又一次發起的左手與右手的戰爭。這場戰爭過後,他們左手中代理的美國百姓的財富,落入了右手,也就是他們自己控製的口袋之中。
這些離岸基金不願意也不敢將這些“賺”到的錢再匯回美國境內,但這些錢也不可能待在離岸賬戶中坐等貶值。這些不義之財始終要尋找出路。
中國有著獨特的“外匯占款”金融製度,對所有外來的外匯投資不加限製,外匯直接可以轉換成人民幣在中國境內參與投資。最終中國就成了這些從美國“賭場”掙來的天文數字資金的理想轉移目的地。
從2009年開始,中國當時已經有些疲態的房地產市場,開始了複蘇。而這一複蘇,後來更加一發不可收拾,房價接連翻番,讓人瞠目結舌。在歐美等國家步入“經濟大衰退”的時候,中國經濟恰恰開始並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再加上美國本國接踵而來的QE2、QE3等量化寬鬆計劃帶來的美元溢出,以及投資馬太效應帶來的世界其他地區的美元投資熱錢(比如中東石油美元)追蹤而至,造就了中國的外匯儲備在2014年年中,高達4萬億美元。要知道中國的外匯儲備在2006年時才1萬億,而積累這一萬億,花了26年(1980-2006)時間。而後來的三萬億,而隻用了區區八年時間。
2006之前的一萬億外匯儲備,中國主要靠出口創匯積累而得;而之後的三萬億,靠出口產品肯定力有不逮,主要是借助於美國量化寬鬆計劃帶來的資本騰挪。
而正是這樣的資本騰挪,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量的貨幣供應,從而讓中國在全世界哀鴻遍野的後金融危機時代,經濟發展獨占鼇頭。中國從2007年至2014年積累的GDP增量,幾乎是世界其他GDP增量前八經濟體(包括美國、歐盟、日本等)同期的總和。
還是不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