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創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筆鄰。
正文

超3億中國人,晚上睡不好覺

(2025-09-25 16:06:16) 下一個

在這個繁華而快速運轉的社會裏,夜深人靜時,有一個龐大的群體卻在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根據中國睡眠研究會20253月發布的《睡眠健康調查報告》,中國18歲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擾率高達48.5%,換句話說,幾乎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在與失眠或睡眠障礙作鬥爭。總數超過3億人,其中1.5億人需要積極幹預。這是一個堪比隱形流行病的巨大數字,足以所有心頭一緊。

 

如果把社會運轉比作一部龐大的機器,那麽睡眠就是潤滑劑。一旦潤滑劑出現問題,整個係統就會卡殼乃至崩潰。可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正處於這種夜不能寐的狀態,這不僅僅是健康問題,更是一個深刻的社會現象。

 

2025年中國睡眠健康調查報告》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晰卻令人擔憂的圖景:

        * 平均睡眠時長:中國18歲及以上人群的平均睡眠時長僅在7.06—7.18小時之間。雖然數字上看似勉強達標,但實際很多人遠遠不足,少部分睡得很好的人,把整體數據抬了上去。

        * 平均入睡時間:平均入睡時間是晚上1115分,隻有39.1%的人能在23點前入睡。越年輕,越晚睡,這已經成為趨勢。

        * 平均群體特征:不僅中年人焦慮失眠,年輕人也在加入夜不能寐大軍。過去人們常說人到中年睡不安,如今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也開始熬夜、失眠,甚至依賴助眠藥物或褪黑素。

 

乍看之下,這是一個醫療話題,但深究下去,你會發現:失眠,實則是一種社會綜合症。要解釋這個問題,可以有無數答案。但歸根到底,無非兩類:為情所困,為財所困。

 

在中國社會,人情關係就像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幾乎沒人能輕易逃脫。年輕人要麵對父母的期待:什麽時候結婚?什麽時候生娃?孩子成績怎麽提高?中年人則要承受三明治困境——上有老,下有小,自己還是家庭經濟的頂梁柱。夜深人靜時,這些問題一股腦湧上心頭,怎能安眠?

 

在單位,升職、績效、同事競爭、人際關係……哪一樣不牽動神經?辦公室裏白天看似風平浪靜,背地裏卻暗潮洶湧。睡前一回想明天要不要和領導匯報”“這個項目能不能成,心跳自然加速,越想越睡不著。

 

朋友圈、微信群,時時刻刻在提醒你別人過得比你好。有人曬旅遊,有人曬升職,有人曬孩子得獎,而你隻好躺在床上翻來覆去:我是不是落後了?中國的社會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緊密牽扯,讓人情壓力成為許多人失眠的隱形推手

 

比起人情,錢的問題更加直接和赤裸。中國城市裏,有多少人是被房貸按著脖子走路?一套房子可能要幾十年的收入去償還。月供像一塊巨石,壓得人無法呼吸。哪怕收入還算穩定,每個月也要仔細算計支出,生怕出現意外。

 

孩子的學區房、補課費、興趣班,幾乎掏空了父母的錢包。很多父母晚上失眠,就是在盤算:要不要再給孩子報一個英語班?要不要換個更好的補習老師?經濟增速放緩,工作不再那麽好找。35歲危機、裁員潮、人工智能替代崗位……這些讓打工人如坐針氈。你今天再努力,也害怕明天被取代。一句話總結:許多人晚上睡不著,不是因為喝了咖啡,而是因為錢包裏沒錢、賬單太多、未來太不確定。

 

在表麵上,我們看到的是一群群熬夜、翻身、數羊的人;在深層次上,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社會的焦慮症。

為什麽很多年輕人要淩晨一點還刷短視頻?其實他們不是不想睡,而是不敢睡。因為白天的時間全部被學習、工作、瑣事掏空,隻有深夜才是自己的時光。這就是所謂的報複性熬夜。他們在夜裏拖延睡覺,想要一點自我掌控感,但結果是第二天更加疲憊。

 

中年人被劃分為心事重重的三明治人群。他們是最典型的失眠人群。白天在單位拚盡全力,晚上還要擔心父母身體、孩子教育、房貸車貸。翻來覆去,越想越清醒。失眠不僅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常態。

 

老年人受到健康與孤獨的雙重困擾,睡眠質量差,一部分來自生理原因,但心理因素同樣不可忽視。退休後身份轉變、社會角色弱化、子女不常在身邊,孤獨感像一隻無形的手,攪亂了夜的寧靜。

 

失眠是全球性問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普遍存在。但在中國,它有更鮮明的社會背景。首先是內卷文化。中國社會的是全方位的。從學前教育到職場,再到養老,幾乎每個階段都充斥競爭。壓力無處不在,睡眠自然受到衝擊。

 

再一個是集體焦慮。一方麵是經濟增速放緩帶來不確定感,另一方麵是社會輿論場的緊張氛圍。大家普遍擔心未來:就業機會是否減少?養老金是否可靠?社會保障能不能覆蓋?這些宏觀的不確定,最終都化為夜晚個人的焦慮。在西方,心理谘詢逐漸成為常態化選擇,而在中國,很多人仍然覺得去看心理醫生就是有病。這種觀念阻礙了人們尋求幫助,隻能自己硬撐,結果越撐越崩。

 

長期失眠帶來的傷害,不僅是個人健康的損失,也是整個社會發展的隱憂。研究表明,睡眠不足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下降密切相關。經常失眠的人,壽命可能會縮短;焦慮、抑鬱與失眠互為因果。一個夜晚的失眠,可能引發白天的情緒失控,乃至導致惡性事件;失眠的社會代價則是生產力下降,醫療資源消耗增加。

 

失眠不僅僅是生理困擾,它更是中國社會的一麵鏡子,折射出普遍存在的焦慮與壓力。超3億中國人輾轉反側的夜晚,拚接成了一個社會的真實圖景: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高壓力、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人人都在奔跑,卻少有人能安心入眠。或許,真正解決失眠的關鍵,不僅是醫學上的幹預,而是社會結構的調整、觀念的轉變、人與人關係的緩和。畢竟,心安,才能睡得安穩。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