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是冰冷的數字,但它背後常常藏著熱氣騰騰的故事——有的是港口上的吊機轟鳴,有的是礦山裏的卡車晝夜不息,有的則是高鐵呼嘯而過時乘客的驚歎。在全球債務市場,中國的身影越來越顯眼,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中。世界銀行的《國際債務報告》(International Debt Report 2023/2024)中,有一份各國欠中國債務的清單,猶如全球融資關係的 X 光片。
如果我們把這張表單翻到“欠款最多”這一頁,就會看到十個熟悉的名字——它們分布在亞洲、非洲、中東,每一個都有自己的故事。這份榜單的構成頗有意味:非洲占了一半,南亞與東南亞緊隨其後,中東僅有埃及上榜——這和中國在“一帶一路”中的區域布局高度吻合。
第一名:巴基斯坦:中巴經濟走廊的樣板與考驗
巴基斯坦是中國“債務地圖”上的頭號大客戶,26.6 億美元的債務主要來自中巴經濟走廊(CPEC)項目——一條連接新疆喀什與瓜達爾港的戰略通道。這些資金修了高速公路、燃煤電廠、輸電線路和港口,帶來了電力供應改善和物流效率提升。然而,巴基斯坦經濟多年麵臨外匯短缺,2023 年甚至外匯儲備一度不足兩周進口額,迫使其同時向 IMF 和中國求助展期。CPEC 是“一帶一路”的旗艦,但也是債務可持續性挑戰的試金石。
第二名: 安哥拉:“石油換貸款”的典範
安哥拉的債務模式與巴基斯坦完全不同——它是資源換貸款的典型。2000 年代初,安哥拉結束長達 27 年的內戰,急需重建道路、港口、發電廠。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與安哥拉石油公司簽署協議:貸款換石油。中國企業承包工程,貸款分批發放,用石油出口償還。這一模式在油價高企時行之有效,但當 2014 年國際油價腰斬,安哥拉財政瞬間吃緊,償債壓力陡增。
第三名:斯裏蘭卡:漢班托塔港的爭議
斯裏蘭卡的故事常被西方媒體拿來作為“債務陷阱”案例。其 8.9 億美元債務中,漢班托塔港項目最受關注。實際上,斯裏蘭卡的債務危機更大程度源於國際債券集中到期和旅遊收入驟減(疫情、恐怖襲擊),而非單一對華貸款。但港口 99 年租賃給中企的事實,使中國在國際輿論場承受了“債權人形象”的衝擊。
第四名: 埃塞俄比亞:東非鐵路夢
埃塞俄比亞的亞的斯亞貝巴—吉布提鐵路是東非第一條跨國電氣化鐵路,由中國中鐵、中交承建,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大額貸款。鐵路縮短了運輸時間,提升了出口能力,但運營收入尚不足以覆蓋高昂的債務償付。埃塞俄比亞經濟曾多年高速增長,但外匯主要依賴咖啡、花卉和少量製造業出口,波動大。
第五名:肯尼亞:蒙內鐵路的爭議與現實
肯尼亞的蒙巴薩—內羅畢鐵路(蒙內鐵路)曾是東非基礎設施明星項目,但票價、運費與運營成本之比引發爭議。中國貸款為其提供了資金保障,也讓肯尼亞背上了 6.7 億美元的對華債務。
第六名:讚比亞:銅礦國的債務過山車
讚比亞以銅礦出口為經濟命脈,中國貸款投入在公路、能源與礦業基礎設施上。銅價高漲時,讚比亞償債輕鬆;銅價暴跌時,財政立即陷入困境。2020 年,讚比亞成為疫情後首個主權債務違約的非洲國家,中國參與了債務重組談判。
第七名: 孟加拉國:增長明星的外債陰影
孟加拉國經濟增速高、製造業(尤其紡織)出口強勁,對華債務主要投向電力與交通基礎設施。但其經常賬戶赤字擴大、能源進口成本上升,使債務風險上升。
第八名:老撾:高鐵帶來的機遇與壓力
中老鐵路貫穿老撾全境,帶動了旅遊和貨運潛力。但老撾經濟體量小、外匯收入有限,5.3 億美元債務在其 GDP 中占比極高,使其高度依賴中方展期和低息貸款。
第九名:埃及:新首都與港口的雄心
埃及在“一帶一路”下引入中資建設新行政首都、蘇伊士運河經濟區等大型項目。債務額 5.2 億美元雖不及巴基斯坦,但在其複雜的外債結構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第十名:尼日利亞:人口大國的基礎設施缺口
尼日利亞人口超過 2 億,基礎設施落後,鐵路、公路和電力項目都需要大額資金。中國貸款為部分重點工程提供資金,但也讓尼日利亞債務結構中的對華占比上升。
中國的借貸款主要有兩種主要模式:資源換貸款 vs 基建換貸款。對於資源型國家(安哥拉、尼日利亞、讚比亞),以大宗商品出口為擔保,貸款主要用於開采、運輸和出口相關基礎設施。優點是抵押物明確,缺點是價格波動風險大;對於基礎設施型國家(巴基斯坦、肯尼亞、老撾等),貸款用於鐵路、公路、電力等項目,期望通過長期經濟增長償債。優點是改善經濟潛力,缺點是短期償債壓力大,回報周期長。
與傳統債權人(IMF、世界銀行、巴黎俱樂部成員)相比,中國的特點是“融資+建設+運營”一體化,貸款常與中國企業的工程承包綁定。這種模式加快了項目落地,但也使債務與政治、戰略緊密相連,在國際輿論中容易被放大。
這份榜單不僅是債務的清單,更是“一帶一路”十年成果與挑戰的縮影。它提醒我們,債務本身不是罪惡,關鍵在於債務背後的項目能否創造足夠的經濟回報。對於債務國來說,如何在“借錢發展”和“避免債務陷阱”之間找到平衡,是一道現實而艱難的題。對於中國來說,如何讓債務合作既能推動夥伴國發展,又能守住資金安全與國際形象,也是一場長期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