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創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筆鄰。
個人資料
雅酷原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眯眯眼”與辱華——以Swatch事件為例

(2025-08-21 16:12:55) 下一個

不少人會問:亞洲人本就有丹鳳眼、細長眼,為什麽一旦西方人做出拉眼角的眯眯眼動作,就成了辱華,乃至辱亞?這是否是我們玻璃心作祟?要理解這個問題,就必須追溯它的曆史語境。

 

19世紀到20世紀初,大量中國人以苦力身份被販賣到歐美、大洋洲,俗稱豬仔。他們在漫長航程中關在黑暗船艙,缺衣少食、營養不良,抵達彼岸時常常瘦骨嶙峋、眼皮浮腫,顴骨凸起、眼睛難以睜開。這種扭曲的形象被西方人凝固為對“Chinaman”的刻板印象:彎腰駝背、小眼吊角、麵黃肌瘦。

 

與此同時,清末中國人男子被強製留辮子。有人在回憶錄裏記載,海外華工常被洋人揪住辮子在地上拖拽。頭皮被拉扯上揚時,眼角被迫吊起,和今天西方人用手指拉扯眼角所模仿的動作極為相似。因此,眯眯眼在西方不是單純的外貌描述,而是對華人苦難形象的諷刺與嘲笑。它對應的並不是東方審美的丹鳳眼之美,而是苦力奴工的猥瑣相

 

更重要的是,這個動作後來被賦予了固定的辱亞含義。在西方社會,孩子們會用它來嘲笑亞裔同學;在體育比賽中,個別球員做出吊眼角動作,會被判定為嚴重的種族歧視行為,導致停賽罰款。正如豎中指在西方是“fuck you”的通用侮辱手勢,眯眯眼動作同樣是辱亞的特定符號。它不依賴於施用者是否真心懷惡意,而在於約定俗成的語境。簡言之:一旦你在西方看到有人做眯眯眼動作,就如同他們朝你豎中指——區別隻是對象換成了亞洲人。

 

過去的華人處境卑微,被辱罵也隻能忍氣吞聲。20世紀中期以後,隨著日本、韓國、台灣和中國國力增強、亞裔在西方社會逐漸發聲,眯眯眼逐漸被定性為公開的種族歧視行為。韓國、泰國運動員遇到這種情況,敢於集體抗議,最終對方停賽道歉。中國社會自然也不再接受被侮辱而沉默的邏輯。

 

更何況,在當下國際關係緊張、東西方輿論摩擦頻繁的背景下,眯眯眼不再是單個動作,而是被視作文化戰、話語戰的一個環節。如果西方輿論能把眯眯眼包裝成時尚”“個性,讓中國人自己也接受甚至模仿,那就等於把中國人的自我形象重新定義為醜陋、陰森,這是對文化心理的殖民。中國人敢於抗議,那就是在爭奪定義權,捍衛自己群體的尊嚴。因此,這並非小題大做,而是文化戰線上的必然衝突。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的時尚界頻頻出現眯眯眼風格:有品牌在廣告中刻意挑選眼角吊起、妝容陰鬱的模特;有中國模特在代言國際品牌時,配合化妝師刻意營造陰間風造型;影視作品中出現的角色妝容,也讓人聯想到早年西方刻板印象中的醜陋中國人。這種現象之所以激起輿論反彈,不在於國人討厭小眼睛,而在於這種小眼睛不是自然的丹鳳眼,而是經過刻意醜化的形象。

 

換句話說,中國人並不歧視小眼睛。相反,曆史上丹鳳眼常被視為俊美的象征。但當這種眼睛被化妝成陰森、病態、奴性的樣子,並在國際舞台上反複出現時,中國人敏銳地意識到,這是西方審美在塑造和固化中國人醜陋形象。

 

近日,瑞士手表品牌Swatch因廣告中出現眯眯眼元素而遭到網友批評,被質疑辱華。我們不妨從幾個角度看待。Swatch作為國際品牌,廣告元素由全球市場部統一設計。他們可能並非刻意辱華,而是出於追求獨特東方風格的考慮,選用了某種眼部造型。問題在於:在西方語境下,眯眯眼早已是辱亞的固定符號。廣告團隊要麽是無知,要麽是輕率,反映出文化敏感度的嚴重缺失。

 

在全球化商業環境中,大品牌有義務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禁忌。比如,耐克不會在穆斯林市場推出印有真主字樣的鞋子;同理,Swatch也不能以我們沒惡意為由推脫。在語境已經明確的情況下,是否有惡意已不重要,效果才是關鍵。

 

有些聲音認為國人小題大做。但設想一下,如果一家中國品牌在廣告中模仿黑人厚嘴唇的漫畫形象,會不會立刻在歐美社會引發軒然大波?答案不言而喻。西方人絕不會容忍對自己族群的侮辱符號,中國人當然也沒有理由對眯眯眼置若罔聞。

 

不可忽視的是,部分模特和廣告公司可能故意迎合這種惡意審美,因為在國際時尚圈,這樣的東方醜陋形象更容易被看見、被炒作、被獲獎。這背後不僅是文化偏見,也是資本逐利的邏輯。Swatch的失誤,折射出的是跨國公司如何在文化差異中掉以輕心,最終自食其果。

 

辱華符號如果不反擊,就會逐漸被正常化。今天的沉默,意味著明天的屈辱會更肆無忌憚。中國文化中小眼睛、丹鳳眼自有其美感。反對眯眯眼辱華,並不是否定小眼睛之美,而是拒絕醜化與歧視。無論Swatch是否有意,他們都必須吸取教訓。就像品牌不能在西方市場輕易觸碰大屠殺、殖民等敏感話題,在中國市場,也必須尊重我們的曆史與集體記憶。輿論場上總有人把反對辱華眯眯眼曲解為國人歧視小眼睛。這是典型的群眾鬥群眾伎倆。真正的矛頭應該指向歧視符號,而不是我們自己的外貌特征。

 

眯眯眼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造型問題,而是牽扯到曆史屈辱、文化定義權、國際話語權的符號戰。Swatch事件讓我們再次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敏感度並不是可有可無的修辭,而是企業能否立足市場的硬實力。對中國人而言,堅持對辱華符號說,不是玻璃心,而是文化自信的表現。Swatch也好,其他品牌也罷,這堂文化敏感度的課,都值得反複咀嚼。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