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創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筆鄰。
個人資料
雅酷原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符拉迪沃斯托克還是海參崴?——地名之爭與曆史回響

(2025-08-03 15:46:51) 下一個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這個名字,每每出現在中國媒體或學術出版物中,總令人百感交集。這座遠東邊陲港城,既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大本營,也是清朝在東北地區失土的象征之一。而圍繞其名稱使用的爭議,不僅牽涉語言選擇,更觸及曆史記憶、地緣政治、國民情感乃至外交策略的多重層麵。

 

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語:Владивосток)是這座城市的俄文名稱音譯。其詞源由兩部分組成:“Владеть”(統治、征服)+“Восток”(東方),直譯為征服東方統禦東方。該名由沙皇俄國於1860年取用,其背後隱藏著赤裸裸的帝國主義野心和東方擴張戰略。

 

對於中國人而言,這個名字無異於一根倒刺:不僅地理上指向故土,語義上更像是昭告天下的羞辱。從符拉迪沃斯托克三個詞根的組合來看,它不僅是地名,更是一段戰略宣言,是俄羅斯東擴政策的文化印記。

 

海參崴則是該地區在清朝及之前的傳統稱呼,在清代官方文獻中屢有記載。它來自滿語“Haishenwai”(意為海邊的山灣),本為一個漁港和小村落,清朝屬吉林將軍轄地。清朝中後期,因璦琿條約”“北京條約等一係列不平等條約,沙俄趁機蠶食,最終在1860年通過《中俄北京條約》將包括海參崴在內的烏蘇裏江以東四十餘萬平方公裏領土劃歸俄羅斯。因此,海參崴對中國人來說不僅是一個舊地名,更是曆史傷痕的代名詞,象征著晚清積弱、列強瓜分與國土淪喪的民族悲劇。

 

 

中國大陸對涉外地名的使用有明確規範,最具代表性的是《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規範》(GB/T 17792)。該規範明確指出:在中國出版的地圖中,對於曾屬中國、現屬外國的地名,應在現名後括注曆史名稱,以體現曆史沿革。例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烏蘭巴托(庫倫);阿拉木圖(阿拉木圖/阿拉木圖舊名為韋爾內)。這種做法,既是對地名變遷的尊重,也是對曆史記憶的呼喚。它不具有現實領土主張意義,但在文化與教育層麵提醒民眾不忘失土之殤。

 

不過,在地圖之外的媒介場合,比如新聞報道、外交聲明、聯合軍演簡報中,海參崴的使用往往因時因地而異。尤其是涉外事務或中俄官方互動時,出於外交禮儀或對外溝通的一致性考慮,中文媒體多使用符拉迪沃斯托克而省略海參崴

 

例如,新華社或央視在報道中俄軍演時,會直接使用符拉迪沃斯托克,以與俄方官方名稱對齊。這既是外交層麵的對稱,也體現出新聞專業中的外事無小事原則。但在一些曆史類書籍、地理教輔材料、公眾科普文章或網絡評論中,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仍是常見書寫方式,以便讀者迅速聯想到其曆史背景。

 

在普通人看來,地名隻是一個坐標,但對國家和民族而言,地名往往承載著主權認同與集體記憶。海參崴作為一種民間堅持,已經內化為國人對曆史失地的一種情感表達。即使明知現實無法改變,也要通過語言守住一種姿態。這也解釋了為何即使中央電視台不標海參崴,許多網絡自媒體仍會堅持加上括號,直接改稱海參崴而避談符拉迪沃斯托克

 

要理解這場地名之爭,就不能忽略中俄關係的複雜結構。中俄兩國雖然在地緣政治上攜手抗美姿態日益明顯,但曆史遺留問題始終難以完全擺平。盡管2001年雙方簽署邊界協議,基本畫定疆界並相互承認,但在民間輿論和民族情感層麵,對俄方乘人之危蠶食東北大片領土的憤懣從未消解。

因此,是否標注海參崴,某種意義上成了一個小小的測溫計,測的是國家對曆史態度的溫度,也是民眾對現實外交策略的敏感點。

 

如果你的文章是寫給中國大陸讀者的,尤其是中小學師生、曆史愛好者或地理專業讀者,建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後加括號標注海參崴,有助於加深理解、喚起記憶,同時也符合國家出版標準。例如:1860年,沙俄通過不平等條約獲得了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一帶地區,正式設市,並開始大規模軍事與海運基礎建設。這樣的寫法,在準確性與可讀性之間達到了較好平衡。

 

如果文章主要麵向國際傳播,或是出現在外交、聯合行動、官方報道中,是否標注海參崴則應視具體語境而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外交誤解,成為第一考量。例如:中國海軍編隊順利抵達符拉迪沃斯托克,參加海上聯合-2025”中俄聯合演習。在這種官方合作背景下,為了表示對俄方的尊重和敬仰,所以不標注海參崴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之爭,其實不僅是一場文字遊戲,而是民族記憶與現實外交之間的一次微妙權衡。我們既不能忘記曆史的屈辱,也不必執拗地糾纏在字麵之中。或許,正如一位學者所言:我們不再標注海參崴,不是因為忘記了曆史,而是因為我們更自信,知道曆史會記得我們。名字可以借來,土地可能失去,但記憶,永遠不能被征服。

 

一座城市的名字,遠不隻是一個標記,而是國家主權意識的一部分。它既是傷口的邊緣,也是記憶的錨點。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之間,我們不妨多一些理解,也多一份警醒。正如地圖上那一行小字所言——“標注曆史地名,不代表現時領土主張,僅為反映曆史沿革。但曆史,終究不會因為括號而被遺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楊過不改 回複 悄悄話 講的很清楚,結論也合情合理,讚一個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語:Владивосток)是這座城市的俄文名稱音譯。其詞源由兩部分組成:“Владеть”(統治、征服)+“Восток”(東方),直譯為“征服東方”或“統禦東方”。該名由沙皇俄國於1860年取用,其背後隱藏著赤裸裸的帝國主義野心和東方擴張戰略。】
越南人聽到“鎮南關”這個地名,心裏也一定不舒服。
“鎮南關”後來改成“睦南關”,再後來又改成“友誼關”。
挺川普 回複 悄悄話 賣國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