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感情”四個字,聽起來振聾發聵,仿佛是某種必須無條件捍衛的神聖情緒,是舉國同聲、義無反顧的道德共識。它常常與“自豪”“尊嚴”“血性”“抵抗”“愛國”這些大詞連用,顯得莊嚴而不可置疑。可若把這層莊嚴的糖衣剝開,我們會看到裏麵包裹的,不全是美德,還有歧視、傲慢、恐懼與偏執。所謂“民族感情”,其實不過是一種人為製造的集體情緒,它以優越感為養料,以排他性為武器,最終造就的不是團結,而是分裂;不是繁榮,而是停滯;不是開放的心靈,而是封閉的牢籠。
“民族感情”並不是一個法律概念,而是一個極其模糊卻又極具操控力的輿論工具。它通常在以下幾種語境中出現:外國地圖標錯中國省份,“傷害了民族感情”;某品牌廣告出現外國模特,“不尊重民族感情”;某學者引用國外觀點,“有違民族感情”。
看似多變,實則一以貫之:它是用來判斷“敵我”、劃分“忠奸”的快捷按鈕,是一種情緒綁架機製。它不需要邏輯,不要求證據,隻要你說“民族感情受傷了”,你就是正義的代言人,批評你的人反而成了“漢奸”、“賣國賊”。這種“感情”不是個人自然產生的愛國情懷,而是被灌輸、被催眠、被動員的群體反應。它和我們真正的情感無關,而是跟政治操控、意識形態塑造密切相關。
“民族感情”在社會中並非自發產生,它需要被煽動、被維護、被強化。它的運作路徑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製造敵人:如果沒有外敵,就無法激發出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因此,必須要有“他們在看不起我們”“他們不尊重我們”的敘事。不管是日本、美國、印度,還是韓國、菲律賓,總得輪番來一遍。
第二,選擇性記憶:強調曆史苦難,回避現實責任;突出外部打壓,掩蓋內部矛盾。比如,提到甲午戰爭,總說“國恥”,卻不反思腐敗無能;談抗戰精神,總講英勇,不講民眾如何在戰爭機器中被犧牲。
第三:集體情緒動員:通過媒體輿論、網絡熱搜、教材宣傳,將“民族感情”與“愛國主義”“國家尊嚴”畫上等號。誰質疑,誰就是“精神日本人”“文化漢奸”“洋奴走狗”。
第四,製造從屬感:個人的身份、價值和意義,必須建立在“我是某某民族”的基礎上。隻要你是這個民族的一員,你就“必須”對某些話題有某種特定立場。否則你就是“背叛集體”的“叛徒”。
從本質上看,這是一種情感綁架。它不允許個體理性思考,不容許不同觀點存在,它用“你是我們的一員”來規訓你,“你不能丟我們民族的臉”來嚇唬你。在很多人眼中,“民族感情”是值得驕傲的,它代表了“我們不再任人宰割”“我們站起來了”。這種敘事乍一聽熱血沸騰,實際上卻存在嚴重的問題。
首先,它本質上是一種部落意識的延伸。部落社會強調血緣、種族、圖騰的神聖性,這種思維方式在現代國家中仍然殘存。你屬於這個民族,你就天然優越,其他民族要麽是敵人,要麽是低等。這不是榮耀,而是一種種族優越感的表達,一種披著民族旗號的種族歧視。
我們看到很多“民族感情”爆發時的表現,往往是極度排外、仇恨他人、拒絕交流,甚至鼓吹暴力。這種“感情”不但不理性,反而令人羞恥。更重要的是,它在精神上封閉了一個民族的開放性,阻斷了與世界文明的接軌。
讓我們冷靜地觀察一下當今世界各國的發展狀態,你會發現一個規律:“民族感情”越濃烈的國家,越是不發達;越是強調多元文化、鼓勵包容的國家,越是富強穩定。為什麽美國可以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不是因為它是白人國家,而恰恰是因為它是一個“大熔爐”。各族人民可以在這裏生活、工作、創新,黑人可以當總統,華人可以當市長,猶太人可以主導金融,印度裔可以統領矽穀。這種製度設計的基礎不是“民族感情”,而是對個體價值的尊重,對多元文化的包容。
再看歐洲、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國家,無一不是建立在文化多元、種族融合的理念上。反觀那些高喊“民族感情”的國家,卻常常陷於專製、內鬥、經濟停滯與文化封閉的困境。如果“民族感情”真能強國,那朝鮮早就超英趕美了。
“民族感情”不僅是一種集體陷阱,更是一種對個體自由的壓迫。它把每一個人綁在“民族責任”的戰車上,剝奪你的批評權、懷疑權、獨立判斷權。比如,當你質疑本國某項政策時,會有人說:“你怎麽能幫外國人說話?”——仿佛隻有“舔自己民族”才是正確表達;當你欣賞外國文化、追星日韓時,會有人說:“你沒有民族自尊!”——仿佛審美也必須服從“民族意誌”;甚至當你出國工作、接受他國教育時,也有人說你是“崇洋媚外”,必須“回報祖國”才能洗清“原罪”。在這樣的情境下,個體永遠不被當作自由的人,而隻是一個服從於“民族機器”的零件,一個必須隨時被獻祭的祭品。
歸根結底,“民族感情”是一種替代性認同工具。當個人無法在社會中獲得尊嚴、價值與意義時,民族情緒便成為心理慰藉的出口。你可能買不起房,但你可以說:“我們民族是最偉大的!”你可能收入微薄,但你可以說:“我們不能被外國人欺負!”你可能毫無權利,但你可以大聲斥責西方的“虛偽與墮落”。這種情緒機製非常高效:它讓一個社會的民眾在缺乏實質獲得感的情況下,依然維持著一種虛幻的“精神勝利”。它不是尊嚴的體現,而是愚民工具的進化版。
真正偉大的民族,從不需要通過“仇視別人”來獲得自豪感。從孔子提倡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到魯迅呼喚的“立人而後立國”,中國曆史上並不缺乏大胸懷的文明思維。遺憾的是,我們今天卻越來越退回到了“你不是我們民族的人,你就不配發言”的愚民邏輯。靠著“民族感情”的情緒勒索,隻會讓我們在自我感動中原地打轉,在自我優越中逐漸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