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中美貿易戰的討論中,最荒謬也最常見的一種說法是這樣的:“中國不怕貿易戰,因為我們中國人能吃苦,老百姓已經習慣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日子。反觀美國人嬌生慣養,買不到便宜貨就要罵政府,美國政府還不能像中國政府一樣控製輿論、壓製異見,所以美國才會怕貿易戰。”
讓我們先來解剖這套說辭的第一層謬誤:把“老百姓能吃苦”,當成國家對外鬥爭的護身符。中國人民的確吃過苦、也能吃苦。三年自然災害時啃樹皮、下放知青時住牛棚、計劃經濟下排隊搶糧票,這些曆史的殘酷印記,是民族意誌的表現,不假。但那是曆史,是老百姓在無可奈何中掙紮求生,不是政策該反複炫耀的“資源”。
將吃苦當作國策邏輯,就是把人民當作工具。這種論調的潛台詞無非是:“你已經窮慣了,所以這次我再讓你吃點虧,你也不會吭聲。”說白了,就是一種統治集團的傲慢與冷漠。這不是堅韌,而是被動忍耐;不是光榮,而是被反複利用的犧牲。
再問一句:假如“能吃苦”真的這麽好,為什麽高官子女都在美國讀書、定居、移民?為什麽他們一個個出入奔馳寶馬,喝著星巴克,住著帶地暖的大平層?他們怎麽沒說“我也要自力更生,去擺個攤賣個貨”?
接下來說這句話中的第二層邏輯——“中國不怕老百姓鬧,因為可以封口、刪帖、抓人;美國不行,所以他們更怕人民不滿”。乍一聽,這是種政治現實主義;再一想,這是赤裸裸的道德敗壞。
一個國家真正的強大,難道是靠封住人民的嘴?靠刪帖刪到服務器起火?靠把批評政府的人冠以“漢奸”“走狗”“境外勢力”的名頭關進監獄?這不是強大,這是膽小鬼裝腔作勢,這是君王在深宮裏顫抖地貼禁令。
美國之所以要顧及民意,不是軟弱,而是製度使然。他們的政府不是“高高在上、人民是草芥”的父母官,而是“受命於選票、服務於大眾”的仆人。商品漲價了,老百姓有怨言,罵總統、諷刺國會,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民主權利。美國政府怕民眾反彈,不是怕“鬧事”,而是因為他們知道——人民才是老板。
中國這邊卻剛好相反。一旦貿易戰引起經濟下行、就業困難、物價飛漲,政府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麽?不是讓人民參與討論、尋求共識,而是刪帖、控評、設立話術模板,連“陽光底下多曬曬真話”都成了“尋釁滋事”。這不是不怕,而是怕到極致。
最滑稽的,是這種論調最終都會導向一個邏輯怪圈:不管現實如何,隻要嘴硬,中國就是贏家。就像那句諷刺的話:“我們輸得起,因為我們根本不承認自己輸。”
貿易戰開打後,中國的出口受限、關稅增加、外資撤離,本該是深刻反思的時機。但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幕幕尷尬的精神勝利法表演:從“我們不怕”到“我們能忍”,再到“我們忍著其實是戰略布局”,一輪輪文字遊戲玩得飛起。最終居然變成了“正是因為我們能吃苦,所以我們贏了”。
這種自欺欺人的邏輯,哪裏像一個現代國家的外交態度?倒像是小學生在操場打輸了架,回家硬要說“我是故意讓他的”。我們看到什麽?製造業外遷、外資收緊、技術封鎖、芯片斷供、消費萎靡、就業困難……這些真切影響著每一個普通人生活的現實,被一句“我們能吃苦”統統打包帶過,仿佛人民隻是用來當“代價”的工具。試問,有哪一個國家把人民當作外交政策的擋箭牌,還是以“他們不反抗”為榮的?
歸根結底,這種“我們老百姓吃得了苦,美國人吃不了苦,所以我們更占優勢”的邏輯,本質是一種精神人質式敘事。當統治階層不能為民謀利的時候,他們就反過來要求民眾為國受苦,並以此塑造一種“你能苦,你就光榮”的幻覺。你窮不是因為體製腐敗、政策錯誤,而是因為你偉大;你忍不是因為沒有選擇,而是因為你堅韌。於是,“能吃苦”成了一種國家級的政治標簽,成為替政府開脫的道德繃帶。這種邏輯的背後,是權力對人民苦難的冷血利用,是對反思責任的徹底放棄。
政府存在的目的,不是讓人民吃更多的苦,而是讓人民少吃一點苦。經濟政策、外交談判、製度設計,其核心目標應該是“讓日子更好”,而不是“讓你習慣日子不好”。美國人為什麽不能忍?因為他們覺得自己配擁有好生活。中國人為什麽總是在忍?因為我們被告知“有國家在,就不錯了”。
真正的國家,不是靠強迫人民受難來彰顯“團結”的;不是靠犧牲幸福生活來營造“集體主義光環”的;不是靠一種“你可以忍受,所以我可以繼續壓榨”的邏輯來運行的。人民不是苦役犯,國家也不該是一個“苦行工廠”。政策不是拿來考驗人民的忍耐極限,而是要在尊重人民的幸福感之下去靈活製定的。當一個國家的驕傲,來自於“我們人民能吃苦”,那不是堅強,而是倒退。“你可以吃苦,所以你該繼續吃苦”,那是對人民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