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韓國的不滿情緒由來已久,既有文化衝突,也有曆史爭議,但更重要的是,在近年來的政治事件中,韓國的立場與行為加劇了中國社會對其的不信任和反感。
2005年,韓國申遺成功“江陵端午祭”,隨後部分韓國媒體宣稱“端午節起源於韓國”,引發中國輿論震怒。中國人認為端午節與屈原文化息息相關,韓國將其據為己有,實在是“蹭文化”的行為;在漢服問題上,許多韓國網民聲稱“韓服才是東亞服飾的正統”,批評中國人穿漢服是“抄襲韓國文化”。這種文化自大讓中國網民難以接受,加劇了中韓之間的網絡衝突。
而在泡菜爭端中,2020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製定泡菜(Kimchi)國際標準時,韓國輿論大肆炒作“中國偷走韓國泡菜”,有韓國網民攻擊中國博主李子柒,指責她“竊取韓國文化”。中國人認為,泡菜本是全球多個國家的傳統食品,韓國人卻執意要將其變成“民族之爭”,簡直是小題大做。
除了文化衝突,韓國在曆史問題上的改寫和篡改,也讓中國人憤怒不已。中國的史學界普遍認為,高句麗和渤海國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地方政權,曆代均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而韓國學者卻主張高句麗、渤海國是“韓國曆史的一部分”,試圖在國際上推動“高句麗文化遺產申遺”。
韓國官方一直推動“檀君文化複興”,宣稱檀君是“世界最古老的民族起源”,鼓吹“韓國文明遠比中國更悠久”。在中國史學界看來,這種說法完全背離考古學事實,更像是一種民族主義神話。這種偽史學不僅讓中國人感到無語,也使得中國社會對韓國的學術態度產生極大不信任。
韓國網民極度敏感,動輒在國際社交媒體上尋找所謂的“辱韓”現象。例如:中國博主吃生菜包肉,被韓國網民指責“剽竊韓國烤肉文化”;中國電視劇出現韓服元素,韓國網民批評是“文化盜竊”;歐美網紅Bella Poarch紋身相似於旭日旗,韓國網民大規模圍攻,逼迫其公開道歉。在中國人看來,這種民族主義情緒簡直是無理取鬧,韓國人是在“碰瓷文化”。
由於韓國網民屢次在國際網絡上攻擊中國文化,中國網民也逐漸形成了“抗韓”陣營。每當韓國明星、媒體或學者發表任何涉及中國的爭議言論,中國網友便會群起而攻之。這種網絡戰爭持續多年,使得中韓兩國的民間情緒不斷惡化。
除了文化和曆史矛盾,韓國的政治立場和行為,更直接加劇了中國社會的“抗韓情緒”。其中,薩德導彈事件和三星事件,是最具代表性的兩個案例。
2016年,韓國政府決定部署美國的“薩德”(THAAD)導彈防禦係統。中國政府強烈反對,認為該係統的雷達覆蓋範圍能夠監視中國東北,直接威脅中國的國家安全。這一決定在中國社會引發強烈不滿,中國民間發起“抵製韓貨”運動,大批韓流明星、韓國品牌在中國遭遇封殺。從樂天超市被迫退出中國市場,到韓係汽車在華銷量暴跌,薩德事件讓中韓關係降至冰點,也讓許多中國人對韓國政府的立場極為不滿。
三星作為全球知名的韓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傲慢態度,也讓中國消費者非常反感。2016年Note 7發生爆炸事件,三星手機在全球範圍內召回Note 7,唯獨中國市場被忽視,稱“中國產品沒有問題”,引發中國消費者憤怒。此外,三星官網將香港、台灣單獨列為“國家”,中國網友群起抵製,迫使三星修改相關內容。三星的種種行為,被認為是“看不起中國市場”,這種傲慢態度,讓許多中國人對韓國企業的不信任感加深。
韓國娛樂產業曾在中國大受歡迎,但隨著政治矛盾和文化爭議的升級,韓流逐漸從“中國寵兒”變成“敏感話題”。2016年薩德事件後,中國政府對韓國娛樂產業采取了“限韓令”措施,大量韓國藝人、韓劇、韓綜在中國被禁播。雖然“限韓令”並未公開承認,但實際上,韓流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已經大幅下降。
總的來說,中韓關係的緊張,最主要的是政治問題,同時也是民間文化認同、曆史觀衝突和網絡民族主義情緒的綜合體現。
韓國人固然有自己的很多毛病,但總體上說,比現在的中國人強出了太多。
看看他們的國土麵積、自然資源和人口數量,甚至根本都無法隨便的與中國一個省相比,但再看看他們在產業、經濟、文化等各方麵達到的成就,是個有常識的人就會明白他們確實很出色。在世界上他們也是優秀的。
太多中國人的恨日(包括恨台)、厭韓,其實都是心髒太小的嫉妒和自卑心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