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過10萬億債務化解額度,試圖通過增加地方財政資源來支持經濟增長,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
全球各國在應對經濟問題時,通常會采取緊縮或寬鬆政策。如今,美國和歐盟等地區通過維持高利率以降溫經濟,但中國的經濟困境“反其道而行之”,不斷采取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刺激增長。中國經濟當前並非麵臨通脹壓力,而是嚴重需求不足,以及消費疲軟的困境。多年來的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已達臨界點,消費的拉動力卻未能有效接續,導致內需增長乏力。
經濟需求不足往往需要政策推動,然而在高負債情況下,繼續降息增加寬鬆的策略是否能夠持久,尤其是當全球貨幣政策收緊時,眾多資金外流現象和嚴重資本市場風險現象,對中國來說不可忽視。
此次通過的10萬億額度,包括6萬億新增的地方債務化解資源,企圖通過中央對地方的資金支持,來緩解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地方政府自2008年後,持續依賴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和城鎮化推進,換句話說,就是舉國上下“修路,建房”,結果,這些投資逐漸成為沉重的債務負擔。為緩解地方債務壓力、刺激經濟增長,增加債務化解資金成為政府的迫切“政治任務”。然而,這種“輸血式”補救,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觀經濟結構問題,反而有可能在未來成為另一輪債務危機的導火索。
地方政府若將10萬億資源用於項目投資,可能會帶動短期經濟增速,但這類投資若未能產生真正的收益,將會令地方債務“雪上加霜”。特別是老套路的基礎設施、房地產等項目,並不能有效地拉動內需,而高新產業、新消費市場的成長周期又較長,短期內對經濟的拉動效果有限。
中國內需疲軟,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意願不足,以及企業投資動力下降。盡管中國的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但人均收入增長速度遠低於GDP增速,收入分配不均的現象顯著。對普通居民來說,收入增長的停滯,意味著消費潛力未被釋放。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普通居民往往會優先考慮儲蓄,而非消費,尤其是當住房、教育和醫療等支出壓力巨大時,更多的收入被用於“防範風險”而非刺激消費。“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中國又遇上因“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人口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消費需求相對較低,消費結構轉向保守型。此外,之前的“獨生子女”政策,不但減少了年輕一代的數量,也抑製了年輕一代的消費熱情,使內需增長緩慢。
盡管寬鬆的貨幣政策會帶來流動性風險和資產泡沫,但當前的經濟環境已不允許政策收緊。一方麵,若采用緊縮政策,地方債務風險會進一步放大;另一方麵,當前的經濟增長已放緩到多年低位,若再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企業的投資和居民消費將會進一步萎縮。因此,降息和釋放流動性成為刺激需求的無奈之舉,最後一招。
現有的債務刺激政策,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內需不足的現實。當前地方政府在執行債務化解政策時,仍麵臨多個問題。首先,地方政府在實際投資過程中,更傾向於選擇周期短、見效快的傳統基建項目,以彰顯地方官的“政績”。這會導致資金的低效利用,影響整體經濟質量的提升。其次,盡管新興產業是未來增長的關鍵動力,但其投資周期長、回報不確定,使得地方政府在選擇投資項目時,較為保守,寧左勿右,寧守不錯。最後,在市場上,由於現行體製下的官本位主義和地方官僚主義,寬鬆政策的效果,不能有效傳導至企業和居民,政策效果存在一定滯後性,乃至阻斷性。
總體而言,10萬億的債務化解額度,對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增強財政能力具有一定積極作用,但其能否有效拉動中國經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債務刺激,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內需不足的問題,長期來看結構性改革,也就是政治體製的改革,才是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政治體製一日不改,經濟狀況難以好轉,10萬億,20萬億和30萬億,結果都可能“打水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