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創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筆鄰
正文

【叛逃的林毅夫】

(2024-06-26 19:44:43) 下一個

 

金版視界
叛逃的林毅夫

中國當紅經濟學家林毅夫1952年10月15日,生於台灣宜蘭縣,原名林正義。幼時家境貧苦,母親以洗衣謀生。

林正義在宜蘭中學初中部畢業後,獲保送就讀宜蘭高中。1971年大學聯考後,錄取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農業工程係機械組。

在就學於台灣大學期間,林正義熱衷學生運動。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時,林正義擔任台灣大學一年級學生代表會的主席,他曾經在學生代表會的聚會時發動“校園絕食”,並在“反對共匪混入聯合國”的座談會上號召在聯大開會前發動全國示威大遊行,以表達國人抗議,當時對正處於爭取民主權利熱潮的台大學生而言,對於如何去挽救國府在國際上的敗象並不特別熱心,何況當局也不希望學生來攪局,因此林正義的建議也就不了了之。

1971年冬,大一上學期結束,新生赴成功嶺寒訓。林正義在成功嶺受訓到第四、五周時,向部隊班長、排長報告,決定要投筆從戎,不回台大念書。當時台大學生追求赴美留學者眾,而像林正義決定從軍的行動,剛好是中華民國國軍召募新血廣為宣傳的好題材,林正義被軍方接納,軍方並運用宣傳媒體將他塑造成明星一般的樣板人物。

當時的參謀總長賴名湯,在林正義自動請纓轉從軍時,“聽完林正義的心聲以後,深受感動告訴在場的人,這就是中國一定強的鐵證,因為我們國家像這樣有熱血的年青人非常多”。此外,在林正義投筆從戎的兩天後,大同工學院化學係的陶立民也向成功嶺寒訓班主任表示要轉讀陸軍官校,當時媒體就將陶立民的行為視為“響應林正義的行動”。之後,賴名湯亦在1972年3月4日代表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蔣經國,頒發“優秀青年獎章”給林正義。

林正義刻意不選中正理工學院就讀,而是特別向參謀總長賴名湯請求轉到陸軍軍官學校(承襲原黃埔軍校)。1975年,林正義以第二名的成績在陸軍官校第44期畢業;畢業後,林正義留校擔任學生連排長,並與國立政治大學中文係畢業的陳雲英結婚,一年後生子。

在林正義求學過程中,蔣經國已升任行政院院長。因林正義具本省籍又是名校台大肄業,符合蔣經國的擢用台籍人士的政治策略,所以一直受到蔣經國的關心。蔣經國囑咐心腹學生、當時的總政戰部主任王昇,必須特別照顧林正義,畢業之後,林正義不必立刻下野戰部隊帶兵,而可以軍職身份及國防公費的特權進入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就讀。

下部隊後,林正義因與部隊長官同名而自行改名為“林正誼”。1978年夏,林正義以林正誼為名字,畢業於政大企管所。

1979年2月16日,林正誼成為金門防衛司令部284師馬山連連長,軍階上尉。

馬山位於金門主島的東北角,距中國大陸的解放軍據點角嶼僅約2公裏,是國軍前線的最前哨,可以掌握福建白河口、小嶝角、刀嶼、大伯嶼、小伯嶼等一線解放軍的動態。馬山還設有對大陸心戰喊話的播音站,因此馬山連連長經常要向到前線視察的長官和外賓們簡報,隻有最優秀的基層軍官才能出任馬山連連長,由此也可見蔣經國對林正誼這位台籍青年的提攜眷顧之隆。

1979年5月16日夜,從台灣探家回到金門約一周後,林正誼身上攜帶軍籍證明及有關資料,從金門泅海約2公裏到廈門,投奔中國人民解放軍。

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調查報告指稱,林毅夫一開始很排斥被派任為馬山連連長,覺得像是被利用。1979年4月26日,林毅夫從台灣休假返金,情緒明顯不穩定,曾表示希望能回陸軍軍官學校兼課教書,也對沒有被排入培英案考試感到很失意。

軍方事後在調查報告評論,林毅夫自視甚高,性格急功近利,才會有見異思遷之舉。

根據軍方調查,5月16日晚間,林毅夫穿著由連長保管的救生衣,趁著大退潮遊泳到金廈之間的角嶼投敵。軍方透露,角嶼距離馬山連2,130公尺,那天的退潮恰好是當年最大的一次退潮,兩端的海底幾近浮現,可以踩著海底走上一段,真正需要遊泳的距離並不長,不到二小時就能到角嶼,水文因素讓林毅夫叛逃成功機率大增。調查報告指出,5月14日林毅夫巡查海岸班哨時曾嚇唬班兵,遇到共軍水鬼,如果對方沒招惹,就不需要開槍;他還在5月16日上午向連上文書兵廖振柱索取潮汐表查閱,而根據潮汐表,當天下午四時滿潮,晚間十時退潮。

軍方表示,當晚最後見到林毅夫的人是連上文書兵童進耀,他在晚間8時30分於夥房向連長林毅夫報告將到營部接新兵,但當他在晚間9時30分接到新兵想向連長報告時,林毅夫已不在寢室,研判林毅夫叛逃時間應該就在這一個小時之內。馬山連內部搜索未果,17日零時上報師部,師長周仲南少將指派副師長劉國嶼前往仍然找不到人,後來在馬山連陣地前緣斜坡雷區內,一條通往海邊的小路找到一雙寫有“連長”的球鞋,這也是軍方研判林毅夫可能叛逃的證據之一。

1980年,林毅夫寫給在日本東京的表哥李建興轉交的家信中談到了他由金門遊過海峽逃離台灣到中國大陸的動機。

2010年,林毅夫接受《紐約客》雜誌采訪時表示,在金門時,他的想法已經經曆一場劇變,隻想著:我想讓中國富強,但是絕大部分中國人都住在中國大陸;所以,如果我到大陸,可以有更大的貢獻。

林毅夫也首度說出泅海往大陸的經過,他用自由式了近三個小時,上了岸,因認為海灘必埋有地雷,不敢擅自走動,便用手電筒打信號,解放軍駐防部隊派出一名士兵逮捕他。

2012年4月,林毅夫回憶當年“叛逃”事件談及外界稱他為“現代吳三桂”,對他有兩大質疑,一個是“傷害很多人”,另外則是“攜帶機密文件到對岸”。

林毅夫表示:“當時政府以人間蒸發的方式把影響降到最低,原先的營長高華柱仕途未受影響,離開時的營長侯金生也正常退伍,旅長、師長也從中將、上將退伍”,並認為“選擇1979年5月16日離開,是很困難的選擇,因為女兒尚未出世。”他表示,“我在2月16日離開高營長(高華柱),因為當時規定一個人離開三個月,過去的長官不負政治責任,到任不到三個月,當時的長官也不用負責;選擇當天離開,兩位長官因此沒事。”

林毅夫憶述,當時到大陸隻帶兩種東西,一個是能證明他是中華民國軍官的證件,另外則是水壺、救生衣等救生用品,沒帶四顆籃球和機密文件渡海。並略為激動的說:“有沒有帶機密文件,兩邊國防部都可以查。此外,他服役的連上沒有四顆籃球,而且遊泳怎麽馱著四個籃球,重點是連上並沒有那些機密文件。”

同是國立台灣大學校友的鄭鴻生也認為,林毅夫“雖然對國府的幻想破滅,但並沒有失去對台灣前途的關切,而他新認識到的台灣前途卻是在於中國的統一。......,這也是他當時冒著九死一生遊到對岸的心誌所在”。當時就讀台大哲學係、也參與校園運動的鄭鴻生表示,他相當程度可以理解林毅夫入伍之後的驚人之舉;當過兵的人,或多或少體會過軍隊體製的腐敗與落後,熱血青年林毅夫受到的衝擊肯定更大,“那個年代,對國民黨理想破滅的人多得是,有人加入黨外,那他在部隊裏怎麽辦?他有個機會在前線。”

有傳聞“林毅夫當年叛逃後,直屬營長侯金生因受到責難而自殺”。2002年5月31日,侯金生本人即已出麵澄清自己並沒有自殺,《今日新聞》報道:“侯金生表示,林毅夫當年是國家刻意栽培的軍官,所以大家對他印象相當深刻,正當林毅夫前途看好之際,卻叛逃到大陸,造成社會各界一片嘩然,當年年僅34歲就任營長的侯金生,在林毅夫叛逃三個月後就退役,不過,侯金生澄清,林毅夫‘失蹤’後,他本人沒有遭到任何壓力或責備,相關連的軍士官也無人受罰,甚至連申誡都沒有,大家可以調閱當年的考勤資料就可證實。當年是自己申請退休,和林毅夫的案件沒有關連。”

到了中國大陸之後,改名為“林毅夫”的林正誼先後輾轉各地,最後到達了北京。時為文革結束不久,而林毅夫的台籍身份又極為敏感,他首先準備就讀的中國人民大學就曾以“此人來曆不明”為由把他拒之門外,最終是北京大學接納林毅夫為北大經濟係碩士生;林毅夫至今對此心存感激。

1980年,剛於1979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芝加哥大學榮譽教授西奧多·舒爾茨到訪北大,校方指派林毅夫為舒爾茨翻譯;舒爾茨對林的翻譯和經濟學上的領悟頗為讚賞,回到芝加哥後便安排推薦給林毅夫獎學金就讀芝加哥大學經濟係。

1982年林毅夫取得北大經濟係政治經濟學碩士,獲派前往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成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首批赴美留學生。1986年林毅夫取得了芝加哥大學經濟係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就是西奧多·舒爾茨。1986年至1987年,林毅夫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耶魯大學經濟發展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後研究。林毅夫的妻子陳雲英得知丈夫在美國留學後,1983年亦從台灣輾轉赴美留學,與丈夫在美重聚。

林毅夫於1987年結束在耶魯大學的研究攜妻兒一起回到中國大陸,任北京大學副教授,並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他是中國第一位“海歸”經濟學家,並帶回了整整30箱的西方經濟學術資料,為中國大陸的經濟學研究提供了基礎。

1993年,林毅夫升任北京大學教授。1994年8月林毅夫與易綱、海聞、張維迎、張帆和餘明德等6人在北京大學創辦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林毅夫出任主任,是中國大陸經濟學研究的最前沿,也一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策部門重要的智庫之一。

林毅夫對於他曾為台灣軍官卻在金門前線逃亡至中國大陸的經曆很低調。2002年5月9日,林毅夫的父親林火樹在台灣宜蘭過世。5月29日,台灣民進黨籍立委蔡同榮向政府陳情,認為當年叛逃追訴時效已過,政府應讓“林正誼叛逃案”結案,批準林毅夫返台奔喪,同時亦可借重林毅夫與中國大陸高層關係,及其在財經方麵的專業,為兩岸經貿往來做有利於台灣發展的建言。 陸委會基於“人道精神”考慮同意林毅夫入境,內政部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亦將核發入境許可。

如果林毅夫赴台奔喪,被指派調查本案的國防部北部軍事地方法院桃園分檢署檢察官,屆時為保存證據,將會限製林毅夫出境,並以必要手段要求他到案說明。官員同時指出,林毅夫如果來台,將從桃園中正機場入境,因此指派桃分檢負責調查,由於林當年叛逃的真相有許多部份須厘清,所以原則上在林入境後就應該會傳喚林毅夫到庭說明,假若他拒絕,也可能強製拘提,這方麵軍檢單位都已經著手進行沙盤推演。

國防部長湯曜明指出,林毅夫仍被國軍視為叛變逃亡軍官,一旦返台將麵臨《陸海空軍刑法》調查與審判;而陸委會與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則表示,仍同意核發入境證件,但返台後法律責任將由林毅夫自負。林毅夫當時正在美國訪問,他的妻子陳雲英赴香港等候。最後,局勢未能好轉,林毅夫確定無法赴台,而由美國飛至香港後返回北京,由陳雲英赴台代其追悼,林毅夫則在北大朗潤園設靈堂遙祭先父。

因配合軍事審判法修正,軍事案件全數移由司法處理。林毅夫案全案卷證,於2014年1月13日移由司法檢察署接辦,法務部研議後已認定林屬“繼續犯”,移交後仍持續通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dadong 回複 悄悄話 “1982…首批赴美”,我1982到北美,幾乎是同屆中最遲的了。
xiaoxiao雨 回複 悄悄話 forgetting his background, just feel his prediction of near future of China and US is >75% off.
modems 回複 悄悄話 台灣間諜,和金無忌一樣
世界是公平的 回複 悄悄話 有人喜歡牆外生活,有人喜歡牆內生活.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台灣取消戒嚴令是八十年代吧?當時中國大陸已經宣布改革開放,林毅夫根據當時形勢判斷做的決定還是不錯的。台灣不讓他回去也沒錯,畢竟作為一個軍人他是“叛逃”。
dong140 回複 悄悄話 人材
Firefox01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博文,了解了更多關於此人的信息。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林毅夫挺神奇的崛起。他應該是台商或者國民黨外省人在經濟方麵的偵察兵和聯絡人。改革開放之初,美國默許港台日等小弟,出麵具體執行拉攏中國加入美國全球化秩序,向中國轉移技術和產能。林本人的聰慧程度和學問水平隻能說是一般。完全不足以支撐他達到國師級別。尤其還是一個二五子出身。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在當時兩岸對峙的政治大背景下,需要有某種“民間大使”。林被安排了這個任務。尤其在以後台商進入大陸上起到了積極作用。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地位。林作為經濟專家,社科院研究員就到頭了。林作為中國經濟小半壁江山的台商對口,就得位合理了。
baladirk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介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