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書童小書

本人是一位資深理工男,多年自學中醫。一貫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以西醫科學的基本理論和近年來有關人體的科學實驗結果為依據,來客觀地學習中醫、思考中醫。
正文

七情六欲

(2024-06-19 12:01:34) 下一個

  俗話說人有七情六欲。但佛家、俗家和醫家對此的解釋卻各不相同。

  佛家認為,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情是人生來就有的七種情誌,不學就會。六欲指的是人對異性的六種本能欲望,它們分別是人相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和色欲。

 在佛家的規矩裏,如果和尚覺得一個女人臉蛋漂亮,他就犯了色戒。如果覺得一女子身材好、氣質好、音好聽、皮膚細滑那也是犯了色戒。如果是動了那方麵的歪念頭,那更是為佛家所不容。

  所以,當和尚麵對一個美貌女子時,隻有他覺得見的是一個眾生平等的人,而不是個女人時,他才是個好和尚。

  在西遊記裏,女妖精們常問唐僧:“我美嗎?”。 這就是在給唐僧挖坑,引誘他破色戒,。好在唐僧每次都閉目不語,沒有上當。

  俗家的七情與佛家的相同,但六欲變成了見欲(視覺)、聽欲(聽覺)、香欲(嗅覺)、味欲(味覺)、觸欲(觸覺)和意欲。

  這俗家的六欲說明,人生來就想看好看的,聽好聽的,聞好聞的,吃好吃的,摸舒服的。此外還喜歡意淫做白日夢。這都是人的本能,並沒有什麽對錯之分。但最好別太過了。

  在醫家的眼裏,七情變成了喜、怒、哀、思、悲、恐、驚,這七種情誌。而對於六欲,醫家則根本不關心。因為它們跟治病毫無關係。

  這七情之中,悲和哀是差不多的,故用悲代之。而恐和驚也是類似的情誌,故用恐代之。因此,中醫中的七情又變成了五情:喜、怒、思、悲、恐。中醫又常用五誌稱之。

  中醫認為喜為心之誌,怒為肝之誌,思為脾之誌,悲為肺之誌,恐為腎之誌。因此,五誌就具備了一些五行的屬性。但他們之間隻具備相克的關係,而沒有相生的關係。

  因為,一般沒有正常的人哭著哭著就害怕了(金生水),怕著怕著就怒了(水生木),怒著怒著就高興了(木生火),笑著笑著就陷入了沉思(火生土),想著想著的就哭了(土生金)。

  喜是五誌之中大家都喜歡的一種情誌,但過喜就不好了。

 《黃帝內經》有言:“喜則氣和誌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過喜時,大量的氣跑到了體表和體內。位於體表的氣叫衛氣,而位於體內的氣叫營氣。這時心髒則氣不足,而跳動緩慢。因此過喜就會傷到心。這可能就是喜為心之誌的真正含義。

  另外心動過緩後,對大腦的供血這不足。其後果是腦中樞司職不力,而出現如癡如狂,嬉笑不休等失神的舉動。

  大家都知道,老秀才範進生活困頓,平日裏常靠嶽父接濟度日。放榜之日,範進突聞中舉,感覺如一舉升天,狂喜之下而失神癲狂。這就是過喜傷到心,神無所藏所致。

  好在有明白人請來了範進平日裏懼怕的屠夫老丈人,一個狠狠的耳光再加上告訴他,“中舉是騙他的”,一下子就把範進嚇好了。這就是因為五行之中,恐克喜(水克火)的緣故。

  正常人出門旅行都要收拾一下行李,人體內氣的運動也應該是如此。《黃帝內經》說“恐則氣下”。過恐之後,氣在下行之前,必須先將過喜而散在營衛之中的氣先聚集起來,才好下行。

  但如果隻是適度的恐,則散於四處的氣聚集起來,而不至於過恐到下行的程度。然而,氣聚之後,心氣將會得到補充,心髒輸送血液的能力則會增加。當大腦得到更多的供血後,則恢複正常工作,人就回神了。

  所以,“喜傷心,恐克喜”中的“喜”為過喜,“恐”應該是適度的恐。

  如果過恐之後,氣下行過度,則二便失司。這便是我們所熟知的嚇尿了褲子。由於二便由腎統攝,因此過恐導致的二便失司就成了恐傷腎的明證。

  長期生活在恐懼之中而不得解的人,最好用“思”來治療。因為五行中土克水,也就是思克恐。

  思考是要靠腦子來執行的,所以思考時氣必須上行至腦。若氣不上行則血不上行。那麽腦無血則思不得。這樣,“思”帶來的氣上行正好治療了“恐”帶來的氣下。可惜在實際生活中,思克恐的醫案很少看到。

  適度的思可以克製恐懼的情緒,但過思則會傷脾而吃不下飯。這裏的“思” 就不是一般的學習思考,或者是科學研究。

  上學時,學生們整日上課學習,用腦思考。但從未見過因學習太努力而吃不下飯的同學。上午最後一節課的下課鈴一響,大家就集體衝向食堂。

  因此,“過思”之“思”應該是指思念或思慮,是一種長期穩定的悠悠之思,且不能自拔的那種。

  中醫案例有載,一女子新婚一月後,丈夫出門遠行做生意,音信皆無。新媳婦在家思念丈夫,日久而生病。每日水米不進,終於奄奄一息。

  所請的大夫見狀,就當麵對新媳婦及其公婆說,她的思念不是在想丈夫,而是想野漢子。說完轉身就走了,因為他知道不走的後果。

  新媳婦聽完就怒起而痛罵這個大夫。但罵累了之後,她突然發現想吃飯了。這是因為“思則心有所依,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已 ”。氣不行,則脾胃氣虛而不想吃飯。故曰:過思傷脾。

  而怒則氣上,又如強行開機一般,將停結之氣又重新運行了起來。脾得氣供,則胃口又開。故怒克思。

  適當的發怒可以解開思節,但過怒則傷肝。因為《黃帝內經》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泄瀉 ,故氣上矣”。

  氣往上衝時,身體好的人會怒發衝冠,但並無大礙。而身體不行的人,輕則暈眩,重者嘔血中風。而且氣衝於上則虛於下,下腹氣虛而寒就常會拉肚子。氣若長期上充於上,則血不歸肝,使肝陰陽分離。長期以往,肝陰肝陽兩敗俱傷。故曰怒傷肝。

  由此可見,怒是對人傷害最大的一種情誌,大家應該盡量避免生氣。但人生在世誰又能免。不順心,不如意,看著就生氣的事時常發生。我們該怎麽辦呢?

  俗話說貓有貓道,狗有狗道。避免過怒還需同學們自己去尋找化解之道。有的人請書法家寫兩個鬥大的“製怒”掛於房中,日日時時提醒自己。可能效果不錯。

  當然,該怒之時怒一下也是可以的。隻要不過怒失控就行。因為有怒不發則成肝鬱,從而肝功能下降。

  五行理論告訴我們,肝木生心火。所以肝鬱日久,則心氣不足而悲。時間久了就成了我們常見的抑鬱症。

  人抑鬱之後,輕者避世,中者厭世,重者輕生離世。所以大家有怒就要想辦法發泄一下。狠狠地去跑跑步,去拳擊館打打沙袋,去卡拉ok唱唱歌,都能管些用。

   其實,中醫五行理論裏麵中有製怒之法,那就是悲克怒。

 《黃帝內經》說:“悲則心係急,肺葉不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留中,故氣消矣”。

  原本該產生“氣” 的肺,悲傷之後就停止了工作,故氣生無源。這樣因怒而上升之氣,因無後援而下落,則怒解矣。

  但是,實際生活中悲克怒的案例也極少見。因為某人大怒之時,又恰逢悲事的幾率太小。而見大怒之人後,編大悲之事去哄騙於他的人也怕事後擔責任而不敢。

  人生一世,悲歡幾何。悲這種情誌必定是我們需要經曆的東西。

  中醫醫案有載,曾有一男子突發全身疼痛。大夫問診時發現此人並無舊疾,也未受新邪。隻是前幾日父親去世,悲痛過度而已。

  大悲則氣消,氣消之後全身經絡氣不通暢而渾身疼痛。據此,大夫開了補肺益氣之藥將此病治好了。

  一般情況下,我們普通人有了悲傷之情都是靠時間來治愈的。但也可能不是時間治愈了悲傷,而是在這段時間內發生了某些事情。

  根據中醫的五行理論,喜能克悲。因為喜則氣達誌和,榮衛通利。這是一種如沐春風般的舒服的狀態。

  榮衛通利則氣行百脈,這其中肺也得到了氣的補充。所以喜讓停滯的肺又重新開始了工作,故悲去矣。喜克悲的案例在生活中最常見了,自不必我多言了。

  人生在世,七情六欲自不可免。但過度的情誌會影響我們的五髒,從而傷害健康。

  萬幸的是,中醫的五行理論為我們揭示了七情傷身的化解之道,剩下的就看我們自己怎麽去用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