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行“天人一體”思想的中醫先賢認為,天地是大宇宙,人體是小宇宙。天地間的世間萬物數不勝數,同樣人體中的東西也不少,有心、肝、脾、肺、腎、胃、小腸、大腸、膀膽、筋、血脈、肉、皮、骨、口、舌、耳、鼻、耳、爪、麵、唇、毛、發,還有骨髓、大腦、子宮、睾丸等等。
想治病救人 而學中醫的人,不光要記住這些東西的名稱,還要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此外還有上千種中草藥與人體各器官的疾病之間的治療關係需要梳理記憶。這是個龐大而繁雜的知識體係。
對於世間萬物,陰陽學家們用五行思想把他們分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來探索他們之間的複雜關係和運行規律。同樣,對於雜亂人體係統,精通五行理論的中醫們也進行了五行分類。
心肝脾肺腎,這五髒是人體生理功能的主要實現者。對人體而言,缺一不可。因此劃分五行就從它們開始,非常合理。
中醫發現,心髒有溫煦功能,屬火之行。肝喜條達惡抑鬱,此為木形之性。脾運化水穀,供養全身,有土生萬物之性。肺氣肅降和肺朝百脈的收斂之能是金形之性。腎主閉藏,有藏精主水之功,對應了水行之性。
因此劃分的結果為:心為火行,肝為木行,脾為土行,肺為金行,腎為水行。
分清心肝脾肺腎的五行屬性後,剩下的所有東西都是從疾病相關的角度來劃分的。
比如,心髒生病,則在小腸也經常生病,血管也容易出現問題,舌頭會有相應的變化。因此,小腸、血管、舌頭也就都屬於火行。
另外,肝若病時,膽也受牽連,而且筋不柔,目有瑕,指甲老化。故膽、筋、目和指甲都屬於木行。
脾生病時,胃受累,肌肉不長,口唇無色。故胃、肌肉、口唇都屬於土行。
肺病時,常常病邪下移大腸,皮毛枯槁,鼻涕連連。故大腸、皮毛、鼻子都屬於金行。
腎病之後,膀胱失司,骨胳不堅,耳不聰發不黑。故膀胱、骨骼、耳朵都屬於水行。
此外,中醫還發現人體分泌的液體中淚屬肝、汗屬心、涕屬肺、涎屬脾、唾屬腎。
由於人不是孤立封閉地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與大自然有著許多的交集。因此,中醫的五行理論又外延出了五味、五色、五季、五誌、五聲等概念。詳見下表。
五行 |
五髒 |
五腑 |
五體 |
五官 |
五液 |
五味 |
五季 |
五聲 |
五色 |
五誌 |
木 |
肝 |
膽 |
筋 |
目 |
淚 |
酸 |
春 |
呼 |
青 |
怒 |
火 |
心 |
小腸 |
脈 |
舌 |
汗 |
苦 |
夏 |
笑 |
赤 |
喜 |
土 |
脾 |
胃 |
肌 |
口 |
涎 |
甘 |
長夏 |
歌 |
黃 |
思 |
金 |
肺 |
大腸 |
皮 |
鼻 |
涕 |
辛 |
秋 |
哭 |
白 |
悲 |
水 |
腎 |
膀胱 |
骨 |
耳 |
唾 |
鹹 |
冬 |
呻 |
黑 |
恐 |
至此,中醫的五行劃分工作就基本完成了。這樣劃分之後,人體原本雜亂無章的一堆東西變成了五行。這些知識排列整齊,非常容易記憶。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五行劃分就像是現在學生們學習時常用的表格或思維導圖一樣。
但是,五行劃分並不是五行理論的重點。五行學說的目的是用五行間生克製化的關係來找出事物之間內在的聯係,來解決問題。
中醫發現人的五髒之間也有相生的關係。但這“生” 不像是自然界木火土金水之間的物質循環,而是一種功能之間的促進關係。
比如,肝藏血功能的正常發揮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順利完成,故曰:肝木生心火。
另外,五髒的功能之間也有功能之間的相克關係。這裏的“克” 也是意指製約。
比如,人生氣時肝鬱而導致脾胃功能不佳,常常吃不下飯。故中醫曰:肝木克脾土。
現代醫學發現,肝分泌的膽汁能將脂肪乳化,幫助脾胃對脂肪的吸收。如果膽汁分泌得少時,人就會相應地減少進食。因此,肝功能的發揮常常製約著脾胃功能的發揮。
由此可見,這五髒功能之間的相互生化、相互製約的關係使五髒能維持一個和諧穩定的平衡體係。這種穩固的關係可以對抗內外界因素的變化對五髒的影響,確保身體的安康。
但是,中醫對人體組織的五行分類也隻有領頭的肝心脾肺腎具有明確的生克乘侮的五行關係,其餘的分類,比如五體,五官,五液,五味,五季,五聲,五色等並不具有五行關係。它們隻是隸屬於五髒分類的一種機械的五行劃分。
很顯然,中醫的五行理論也隻是中醫對五髒之間複雜關係的一種觀察和思考,並不是無懈可擊的醫學真理。但它對中醫的發展還是做出了許多重要的貢獻。
首先,中醫根據五行理論對中藥進行了歸經分類。比如色白味辛之藥入肺,色赤味苦之藥入心,色青味酸之藥入肝,色黑味鹹之藥入腎,色黃味甘之藥入脾。
這應該是遠古時期古人常使用的取象比類的歸經方法。後來隨著醫療經驗的積累。中醫采用藥物的功能進行歸經分類。比如能治咳嗽的藥歸入肺經,能補腎的藥就歸入腎經。
這樣以五行理論將藥物歸經分類後,就極大地便利了大夫對藥物的選擇和使用。比如,如果肝病了,就選用入肝經的藥物治療。
其次,中醫的五行理論能幫助大夫在治病時快速地找到病根,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一腳。
比如病人眼睛幹燥,光滴眼藥水可能不能根治。有經驗的大夫根據五行分類的理論便知道眼幹可能是由於肝陰不足所致。
又比如,對皮膚幹燥的患者,光在皮膚上打轉轉可能也是沒用的。這病常常需要治肺才能痊愈,因為肺主皮毛。
另外,中醫的五行理論還能幫助大夫探索和總結疾病的治法。
由於五行之間相生的母子關係,中醫製定了虛則補其母,實則泄其子的治法。
比如,對肝陰不足的病人,在治肝的同時還要補腎陰,因為水生木。此為滋水涵母法。
再比如,肺氣虛的患者要補脾氣。此為陪土生金法。
由於五行之間還存在相克的關係,因此當某行過強或過弱時,則出現乘或侮的病態反應。據此中醫製定了分清主次,抑強扶弱的製法。
比如,肝木過旺而克脾土時,則采用疏肝健脾的治法,此為抑木扶土法。
又比如,肝火過旺還可以反克肺金。則采用佐金平木之法。
再比如,腎水不足以製心火時,要泄心火的同時補腎陰。此謂泄南補北法。
再者,中醫的五行理論中的五誌相克還可以幫助大夫治療情誌疾病。
比如,大家都知道,中舉後狂喜而失神的範進,是被他平日裏懼怕的屠夫嶽父一個大嘴巴給嚇好的。這就是恐勝喜的實際案例。
雖然五行學說在社會學上麵的運用——五德終始說,是徹頭徹尾的迷信,但它在中醫中的運用卻不是。
五行學說大大地促進了中醫的發展,是哲學指導具體學科的一次完美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