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號稱是民國時期的大才子,他的著作《中國古代哲學史》也是大名鼎鼎。但在他的這部大作中,受萬人敬仰的古代聖人老子卻是個不堪的存在。唯一得到胡適認可的是,老子發現了“道”。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在老子所處的年代,中文還沒發展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些語法還不完備,有些語義也晦澀難懂。因此,後人讀老子的《道德經》時,各人的理解也不盡相同。
在我看來,《道德經》主要講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主要是論道,也就是講“道”這個東西的方方麵麵。
在這部分內容中,老子說“道”很玄妙,很難尋找。又說除他之外,尋道之人很少很少。為了讓讀者相信道 的存在,他不僅描述了道的強大功能,還舉例做了說明。在布道的時候他發現,世人對道的態度也各不相同。同時他還告誡,行道之人不要沽名釣譽等等。
老子論道的這些內容有二十多章,就像是他講道之前長長的開場白。剩下的五六十章的文字講述了老子發現的各種各樣的道。這應該才是《道德經》的正文。
在正文裏,老子首先闡述了以“無為”治國的思想。這“無為” 不是胡適所理解的放任無為的無政府主義,而是依道治國,順其自然而貌似無為。
其次,老子教導讀者要有知足不爭的人生觀。這個人生觀在胡適眼裏是消極的。但胡先生可能沒有意識到,《道德經》隻是寫給王公、貴族和士大夫這些統治階級看的。因為絕大多數的老百姓並不識字,讀不了。
所以,在官場上的人如果不知足,反而貪得無厭,遲早會進監獄吃牢飯的。而“知足不爭” 恰恰是有誌仕途之人最好的座右銘。
治國的一部分是治軍。因此,在《道德經》中,老子也提出了他的軍事思想。比如,不要強兵黷武,好戰必遭報應,哀兵必勝,國之利器不可示人等等。
現在人們一提起道家,便想到了養生。道家已不再是春秋戰國時期以治國為己任的道家了。這其實也完全歸功於道家的老祖宗——老子。
因為在《道德經》中,老子便已提出養生要趁早,不要多食多欲,不要逞強等養生道理。還說打坐練氣功也是養生的好方法之一。
此外,老子還教大家怎麽識人,做事要虛心,做大事要從小事做起等許多成功學的內容。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不光無私地向世人介紹了他所發現的所有的道,還公開了他尋找道的方法。
在《道德經》第四十章老子說:“反者道之動”。意思是當反過來看一件事情時,常常能發現它的背後的道道。其實,這就是我們熟知的逆向思維,隻不過有人常常忘了用它。
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老子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來告訴我們要取法於天地自然。後人的“格物致知” 可能就是這個方法的體現。
比如,人們常看到樹木易被風吹倒或吹斷,而竹子卻從不。因為竹子的中間是空的。因此,有人從中悟出處世要虛心的道理。這就是一次格物致知。
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認為萬事萬物皆有陰陽兩麵。
這陰陽的概念經後世陰陽家們的不斷發展,形成了陰陽一體、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互化的陰陽學說。
其實,陰陽學說就是一種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方法。它是發現事物發生發展之道的一個利器。
由此可見,老子並不是胡適所理解的那樣,知足不爭而無所作為。兩千多年來他的智慧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血液,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我們中華民族。
可見,老子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聖人,應受萬民萬世之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