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一片對《繁花》的各種褒貶不一的評論還遠遠沒有消停的季節裏,我估算了一下,對於咱老王家的堂親大哥家衛導演作品的褒義評論要遠遠多於貶義評論。
簡言之,一部文藝作品,包括電影、電視抑或小說的情節裏不可能沒有漏洞,或者說是硬傷。平心而論,《繁花》的漏洞是少之又少,硬傷更是寥若晨星。歸結原因,一是小說的故事內容堅實可信,人物原型基礎紮實,二是二度創作導演的功底非凡,三是演員的演技精湛,這1、2、3一加就是兩個字:完美。
有位居住在南法的文友老梁在我的微信裏來了一段留言說,“老王兄弟,你有沒有發現劇聖莎士比亞的劇作裏也有漏洞,雖說不上是“百出”,但卻是個致命漏洞,如果這個老莎是中國人,是當代人,他的這個漏洞不被罵死,自己也要去尋死。”
我趕緊回複問:“老莎的哪個劇作裏有致命漏洞?”
老梁道:“你仔細看看最近的新聞,不是西班牙新聞,是歐洲他國的新聞,我先賣個關子,實在找不到的話,再來問我。”
哇塞,老梁還要考考我的智商,考考我的洞察能力。無奈,隻好按老梁的思路看看最近的外國新聞裏能不能找到線索。
翻看一圈各類網頁新聞,果然有一條我覺得可以和莎士比亞的劇作對的上號,但是極其勉強,不過我依照這個思路再展開聯想之後,對號的思路逐漸清晰,再把小腦和大腦使勁之後感覺完全可以入座了,而且心裏的把握已經十之八九。於是我將這條新聞如何與莎士比亞的劇作聯係上對老梁進行一番說明之後,老梁回複,“真有你的,看來這個貌似很難的題目也沒有難倒你啊。那你就把新聞和莎士比亞劇作的漏洞整理成文寫給你的讀者朋友欣賞吧。”
我先說是哪一條新聞攪動了我的莎士比亞劇作神經。這條新聞是前幾天在西班牙各大主流媒體播出,而且收視率和點擊率相當高,新聞的內容是,丹麥女王因年齡原因將王位退讓給兒子繼承。我就是在這條新聞裏找到了鑽牛角尖的線索。先來看幾個關鍵詞,丹麥、女王、退位、兒子繼承王位。光從這幾個關鍵詞中就能和莎士比亞的劇作聯係起來。
要問哪一個劇作?回答是《哈姆雷特》也稱《王子複仇記》。哈姆雷特又可以和丹麥搭上關係。因此本文就可以名正言順地進入主題敘事。前文所提及的莎士比亞劇作有漏洞一說,就是指哈姆雷特此劇:哈姆雷特的父親被他弟弟克勞迪斯用毒藥灌進耳朵後中毒死亡,接著克勞迪斯就成了丹麥的新國王,然後克勞迪斯又迎娶了嫂嫂,即哈姆雷特的母親做妻子,兒子哈姆雷特為了報殺父之仇殺死了克勞迪斯。
劇作的漏洞就出在丹麥應該和其他的歐洲國家一樣,國王繼承都是子承父位,老子死了或者退位,繼位的是男性孩子,如今的丹麥還是這樣。但為什麽哈姆雷特的父親死後,繼承王位的不是哈姆雷特而是他的小爺叔,更不可思議的是,在劇中的哈姆雷特對自己沒有繼承王位居然沒有一句不滿的台詞,如說哈姆雷特是未成年,但當時已經有20出頭的小帥哥繼位沒有問題。如果莎士比亞在劇中留幾句解釋性的獨白,即便很牽強,觀眾的信服率不高至少還有個自圓其說之說法。但是老莎沒有解釋,沒有說明,這就不得不說是《哈姆雷特》中的最大漏洞和敗筆。我在網上尋找過有關的答案,也不見很有說服力的解釋,一說是哈姆雷特年輕,二說是克勞迪斯迎娶嫂嫂就能成為國王,三說是哈姆雷特自己不要。這一二三的說法均無說服力,因此哈姆雷特沒有繼承王位這個橋段可以說是敗筆吧。因為莎翁是劇聖,所以也沒人敢提出質疑。時至今日,隻有膽大包天的我提出了質疑,還敢說是莎翁的敗筆。除了這處敗筆之外,該劇名稱《王子複仇記》也存在著很大的錯誤,王子的謂稱,應該是父親還是國王時的兒子可以稱為王子,父親是王,兒子當然是王子。一旦父親死了,或者王位沒了,這個兒子的“王子”的謂稱也就不複存在,最多稱其為“前王子”或者“原王子”。那《王子複仇記》講的是哈姆雷特在父親死後要為老爸報仇的故事,此刻的哈姆雷特爹已死,娘又嫁,他和王子一點都沾不上關係,那就不是王子了,對不?那麽劇名中的《王子複仇記》中的王子謂稱就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以我之見,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原王子複仇記》或者《下崗王子殺人記》或者《戴綠帽老爸兒子的殺叔記》或者叫《小侄子殺老爺叔的故事》還可以叫《老爸被小爺叔耳朵灌毒之侄子殺爺叔的血雨腥風事件》。可以起的名字很多,這裏就不一一例舉。
最後想說的是,哈姆雷特劇中有句經典台詞:“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依當下形勢發展應該改成:“保莎還是批莎?這是個問題。哈劇裏的漏洞讓我無所適從,國王已圓寂,王子也下崗,阿寶的聲望已經遠遠超越哈姆雷特大哥,繁花VS哈姆雷特,誰勝誰負煩請老爺叔來做個決斷。”
並借您的寶地,瞎說我對一些別的人以人的痛苦作樂的感想。真對不起哈。沒別的事兒。
再謝!
讚和謝謝您!
https://www.goodreads.com/questions/827016-why-was-claudius-the-one-who-inherited-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