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和春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人,1957生89年移民到加拿大,99年到美國加州矽穀做軟件工程師;退休後回加拿大大西洋省份定居
正文

約伯型 vs. 撒但型,領航者與海盜溺水者

(2025-10-04 08:41:45) 下一個

撒但型心態的四個特征
1福利化信仰:2庸醫式批判:3因果遮蔽:4忽視自然法則的運行。
這個世界上確實是有一部分人,正如撒但回答耶和華說,約伯敬畏神,豈是無故呢?你豈不是四麵圈上籬笆,圍護他和他的家,並他一切所有的嗎?他手所做的都蒙你賜福。他的家產也在地上增多。你且伸手毀他一切所有的。他必當麵棄掉你。(當然,約伯不是這一類人),但是像馬克思這一類就是他們的目光聚焦於神是否給與他們想要的,否則,他們就必當麵棄掉你。 這些人追隨撒旦的人正是這種心態。他們關注於所謂的世界上的孤兒寡母,窮人作為命題,來仇恨,批評上帝。從出賣耶穌基督的猶大,馬克思,以及這一位所謂的拉比。都是這一類人。他們不是認認真真的思考上帝的律法,宇宙運作的規律,追求宇宙與社會現象發生的因果關係。而且,聚焦於一些他們認為的不平等,世界上存在的孤兒寡母,流浪漢,吸毒犯,窮人作為道德命題,來否認宇宙秩序,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卻忽略了因果的深層邏輯。正如尼采的“上帝已死”——不是真理追求,而是怨恨的宣泄(由於某些欲望沒有滿足,失望)。他們不是“認真思考律法”,而是用孤兒寡母的眼淚遮眼,否認自然法則(如進化迭代的滅絕與新生)。這心態追隨撒但,不是因為智慧不足,而是怨恨的“遺傳物質”—馬克思主義、某些極端神學和現代激進左翼,將孤兒寡母當作批判神、批判社會秩序的武器:他們並不真正解決問題,而是利用弱者的處境,來煽動對秩序和真理的怨恨。這種邏輯背後其實是拒絕因果律:他們隻要結果平等,卻不承認因果必然性(努力、才幹、曆史積累、文明演化,物競天擇,進化與淘汰)。
撒但的質疑不是抽象哲學,而是針對人類弱點的鏡像:我們常把神視為“福利供應商”,一旦苦難來襲,就“當麵棄掉神”。這些“追隨撒但”的人(或心態),不是認真思辨律法(Torah的公義)或宇宙規律(從創世記的秩序到羅馬書的因果),而是把個人/社會不平等放大成“神之罪行”。這是一種“頭疼醫頭”的庸醫式批判:忽略了自由意誌的病毒(人類選擇,貪婪,墮落,敗壞,腐敗導致貧富分化)、自然法則的迭代(物競天擇般的滅絕與重生),卻直指“籬笆圍護”的 缺失。
怨恨作為“遺傳物質”這種心態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種可以在文化、思想、教育中代代傳遞的“精神基因”。猶大出賣耶穌,是因為耶穌沒有滿足他對“彌賽亞政治王國”的期待。馬克思對神的反叛,源於他無法忍受“人類有限性與秩序必然性”,於是用“階級怨恨”來反轉現實。
這種心態的共同點:出發點:欲望未被滿足 → 怨恨,手段:利用弱者痛苦 → 作為道德控訴武器:結果:否認律法與秩序 → 追隨撒但式的虛假解放。
撒但型心態的四個特征:福利化信仰:把神當作隻“給好處的父親”。若一切順利,就敬拜;若災禍臨到,就棄絕。
庸醫式批判:他們看到社會中的孤兒寡母、貧富差距,就直接推論為“神不公”。這是一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診斷:抓住表象,卻不追問因果。
因果遮蔽:忽視自由意誌的腐蝕(貪婪、懶惰、暴力,腐敗帶來的後果)。忽視自然法則的運行(競爭、滅絕,物競天擇與新生是迭代秩序的一部分)。
卻一味把“籬笆圍護的缺失”歸咎於神。情緒化的道德指控:把社會痛苦當作控訴神的“證據”。不是真正為了弱者,而是借弱者的眼淚來掩蓋對神秩序的敵意。
心態類型   核心焦點  示例人物   行為/後果  聖經/哲學鏡像
約伯型(無故敬畏) 宇宙因果與律法:苦難是考驗,非交易;追求整體秩序(公義、慈悲)。約伯:失家產、健康,仍辯論卻不棄神(約伯42:1-6)。謙卑自省,修複關係;神恢複雙倍(約伯42:10)。以賽亞55:8-9:神意念高過人類,邀請“悔改道路”。真理追求:從因果中見恩典。
撒但型(條件交易)不平等命題:孤兒寡母、窮人作為“證據”,仇恨神/秩序;忽略人類責任(貪婪、壓迫)。猶大:出賣耶穌(馬太26:14-16),聚焦30銀子“回報”,非律法公義;後悔卻自縊(馬太27:3-5)。短期獲利,長遠虛空;加速十字架,卻無贖恩。
撒但控訴(約伯1:9):敬畏因“籬笆”。哲學:尼采“怨恨道德”,用弱者敘事翻轉秩序。撒但型 同上:用社會不公“棄神”,視宗教為“鴉片”麻醉窮人苦難。
馬克思:家族改宗“投機”創傷+貧困顛沛,釀反宗教(《1844手稿》異化論);聚焦階級不公,否定神聖因果,轉唯物“革命”。
思想遺產影響億萬人的選擇,卻生前貧困、家庭破碎;“成功”中怨恨未消。羅馬書1:21:愚昧心交換真理為謊言。個人情感驅動:怨恨“籬笆缺失”,非純邏輯。
撒但型(當代):同上:用猶太苦難(大屠殺、孤兒)“討價還價”,質疑神“重大過錯”。博特奇:贖罪日視頻中,拉比Levi Yitzchak故事——承認小過,卻指神“大過”(允許迫害);聚焦不公,呼籲“互諒”。但未深挖人類自由意誌的病毒(反猶根源)。神學:theodicy(神義論)需平衡不公與恩典,非棄神。

約伯型 vs. 撒但型,領航者與海盜溺水者
約伯型:在失去一切時,仍然承認“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
撒但型:在苦難來臨時,把不平等、痛苦當作否認神的理由。福利化信仰:將神或更高的秩序視為提供福利和保障的源泉。一旦個人或社會遭遇苦難或不公,就立刻棄絕信仰,認為神不再“公義”或“有效”。把“公義”或“有效”的坐標原點定義為'自我中心。而非宇宙法則與真理。坐標原點的位置不同。
約伯的信仰是基於律法與秩序的真理的理解,撒但型的心態則停留在怨恨與利益的交換。
約伯型:原點設在 神本中心。承認律法、公義與宇宙秩序是超越自我的存在。敬畏神不是因為得失,而是因為祂本身是創造者與秩序的根基。撒但型:原點設在 自我中心。神的價值被等同於“是否滿足我的期待”。信仰成了一種利益契約:若神“有效”,我就敬拜;若神“不公”,我就棄絕。象征性的比喻約伯型:像一個航海者,以北極星(真理)為坐標原點,無論風浪如何,方向不偏移。撒但型:像一個溺水者,以自己的痛苦為坐標原點,隻要水麵一沉,就把世界視為敵。而且,他還忘記了,船是他們自己偏離航向(偶像崇拜)而觸焦。上帝提供了救生艇(耶穌基督的寶血)拯救生命,他們自己還拒絕(自信爆棚,或者不願意改邪歸正上岸,仍然做海盜,賊心不死,仍然固執於海盜一定能成功的自欺欺人的騙局中)。
撒但型,像一個溺水的海盜:他以自己的痛苦和欲望為坐標原點。船觸礁,並不是因為神不公,而是因為他偏離航向,追逐偶像與欲望。神伸出救生艇,他卻拒絕登船。
更甚者:他有時不是單純的溺水者,而是自信爆棚的海盜:不願意“改邪歸正上岸”。仍固執地相信“海盜帝國”必能成功。把騙局當成榮耀,把怨恨當成旗幟。這樣的選擇,使他不僅自沉,還要拉別人一同沉沒。
溺水者(受苦時怨恨神),拒絕救生艇者(頑固拒絕恩典),執迷做海盜者(自欺自大的叛逆者)
這海盜的“更甚者”姿態太真實:他們不隻溺水,還自信“船能翻盤”——把偶像欲望當航海圖,怨恨當風帆,拉人下水時喊“為不公而戰”,卻忘了礁石是集體賊心鑄就。神本坐標的妙處:北極星不問你配不配航行,隻等你抬頭;救生艇的恩典:不問你海盜史,隻問你是否棄錨(悔改回應耶穌,非清零赦免)。撒但型拒艇,不是無知,而是“賊心不死”的坐標頑梗。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