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母親 6 - 穿針引線

(2024-05-21 07:59:03) 下一個

前麵提過, 母親自嫁進我家, 就沒有婆婆, 家裏洗衣做法, 縫縫補補就由娘一手挑起來. 過去的婦女孩子多, 有句話說: 吃飯時都是嘴, 睡覺時都是腿. 母親那時不但要操持一家人的吃飯, 更要做一家人的衣服. 過去人從紡線織布, 到一針一針縫衣, 再到做鞋, 工作量是很大的. 在我的印像中, 母親通常給每人每年至少三雙單鞋, 一雙棉鞋, 棉襖兩件, 棉褲一件.  母親通常是夏天做鞋, 秋天做棉衣,冬天紡線, 拐線給來年春季織布做準備. 一年四季針線活從不間斷, 而且安排合理. 母親冬天夜裏總在紡線, 記得有許多次, 父親和我們都睡了, 母親還在煤油燈下紡線, 父親會向母親發脾氣, 嫌她的紡線車聲影響他睡覺. 因為父親的嚴厲, 在他吼母親時, 我們孩子們都裝著沒聽見, 沒人敢說替母親說句公道話. 現在想母親該是多麽累, 她比別人都起來的早, 長長的一天比別人都忙, 她該是多麽想早早結束一天, 上炕關燈就睡覺呀! 但想著許多的針線活, 母親總是晚上抽時間做, 她不但不能得到體諒, 還要遭到訓斥, 還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 母親該是多麽的大胸懷, 忍辱負重. 這種意識是我成為人妻, 成為孩子媽後才有的.

母親是個心靈手巧之人. 在我記事時起, 母親不但給我們自己一大家人量體裁衣縫製衣服, 還承擔了舅家, 姨家, 兩個姑家的衣服. 因為家裏的縫紉機添置的早, 看似減少了母親的工作, 但又極大的增加了母親幫別人做衣服的量. 在沒有縫紉機前, 母親隻是幫這些親戚裁衣, 有了機子,大家突然都覺得一針一針太慢,要我母親幫她們連剪帶縫,可憐母親不但要花費功夫,還要自己準備縫紉線。村裏的 , 門子的人也喜歡找母親裁衣, 說是母親裁的衣服穿上舒適. 那時沒有尺子, 沒有粉筆, 娘經常用她的手指量布, 小土疙瘩劃線. 娘也及有創意, 她會把不同年領的人分段, 如鞋樣子, 5歲的, 10歲的, 15歲的, 成人的, 衣服也一樣, 大人的, 小孩的, 都用紙張剪出樣子, 我就記得母親的紙樣子就有好幾本書那麽多. 要裁衣時照著樣子, 再根據年齡, 胖瘦作以適當調整, 就會對成人是恰到好處, 但對孩子的衣服, 總是捎許大一些. 今年捎大, 明年正好, 後年還可穿, 做到大人孩子都滿意. 人們親切的叫一聲嫂子, 姨,姐和他爸婆, 母親就開心的忘了一切的勞苦。

有一家人有妯娌三個, 都喜歡找母親裁剪衣服,總喜歡傍晚來, 母親每次花費個把小時東量西量, 因為大家總是買盡可能少的布,想裁盡可能大的衣服,到剪裁完母親總是禮貌的把她們送到門口,這時她們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她們家的家長裏短總要說給母親聽, 上到公公婆婆, 下到各房的孩子怎樣打架,加上她們妯娌間的勾心鬥角。可憐母親又困又冷, 又不好意思打斷,這些招到姐姐的很多抱怨。後來姐姐堅決不學裁縫,盡管姐姐可以給自己的家人做非常好的針線活, 可以裁剪很合體的衣服, 但親戚外人不知道姐姐的手藝。

兩個月前和我小姑的女兒聯係上, 我們聊的非常親熱, 像是回到了過去半個世紀前。幾十年不見, 人真的都有非常大的變化,她家姊妹四人,沒有一個考上學,但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大表妹做著農活, 跳著大殃歌舞, 但卻保持著寫作的熱情, 而且寫的都非常好, 每兩三天就發個微信朋友圈。為此她還特意給我母親寫了段回憶小文(後麵我會附上), 發朋友圈發給我,但看完文章我心裏就非常不舒服, 過去我知道母親給她家經常做衣服, 但不知道每年花那麽多時間幫她家,說是小時我小姑每年帶她們姊妹兩個, 來我家住幾周專門做衣服, 尤其說她結婚的幾套服裝都是我母親給她做的,我心想要結婚的姑娘, 二十幾歲了, 自己不會做嗎?由於母親去世很早, 我們姊妹心中一直覺得是母親一輩子操勞太多,誰家求她她都不拒絕。表妹一定不知道我的感覺, 不然她一定不會寫出來。

母親的心靈手巧不光體現在一般婦女都不會的裁衣上, 還有剪紙花, 描圖樣. 誰家要娶媳婦, 嫁女, 都喜歡來叫娘來幫著出主意, 布置新房, 剪窗花紙. 人們有白事也總叫母親, 因為她能描圖, 能用麵捏許多小動物, 再油炸, 看上去微妙微俏. 陝西當地風俗是, 當人去世時, 風行送花圈, 抬食烙, 食烙即用麵疙瘩捏的小動物, 花樣, 再用油炸.

過去每家都需要自己織布. 織布的過程是漫長而複雜的. 要經過紡花, 紡線, 倒線, 經線, 再上織布機.

母親還有一樣絕活就是, 經線 - 織布前的最後一道程序. 很多婦女都需要娘協助他們經布, 因為這個過程要計劃, 計算, 和大量的跑步, 尤其是織方格布更為複雜, 多數人算不清楚. 在漫長那天,幾個村婦拿來已經倒好的線,在我家門前的空場上擺開經線的陣勢:丈量好要織布匹的長度,在兩頭各楔一個短木樁,把一個個倒在竹筒上的線娃兒按照一定的角度固定在錠子上,然後一人手握幾十個線頭,拉著線頭呼啦啦行走在兩個短木樁之間。經線的場麵十分壯觀,兩三個人在協作中分工,在分工中合作,忙碌得天衣無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RSHI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風裏飛奔' 的評論 :
謝謝閱讀,你是生長在新社會的人 :)
80年前農村那時候縫紉機很少.
風裏飛奔 回複 悄悄話 我媽媽也是非常心靈手巧,不過好像沒有這麽熱心助人:)隻給我們自己家人做過衣服。那時候感覺每家人都有縫紉機,都自己做衣服。
RSHI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hunfengfeng' 的評論 :
你說的太好了,我母親過去常說的話是,幫助困難人比進廟燒香拜佛更重要。無私和犧牲的代價很大,常常讓我心痛。
RSHI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高楓大葉' 的評論 :
是的,我母親太善良,不拒絕別人的求助,使他們成為習慣。所以學會拒絕人很重要。
RSHI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mithmaella' 的評論 :
是的,心靈手巧,非常能吃苦。謝謝閱讀支持!
chunfengfeng 回複 悄悄話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善良是人類最深沉的博愛,言傳身教,留給兒女最好的財富和遺產。吃虧是福,要多少時間和經曆,才能明白。無私和犧牲,是神的品德、基督的風采。

有慈親如斯,善哉善哉。
高楓大葉 回複 悄悄話 能者多勞,老人過於善良
smithmaella 回複 悄悄話 真是心靈手巧、吃苦耐勞的母親。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