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國蒲柏《埃洛伊莎致阿伯拉》

(2025-04-17 12:30:37) 下一個

英國十八世紀著名詩人蒲柏 (Alexander Pope 1866-1744),出生於一個羅馬天主教的家庭,由於當時英國宗教及法律規定學校強製推行英國國教聖公會,蒲柏隻能在家自學成才,學習了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和希臘語,並通讀古典。他自12歲卻開始發表詩作,並專注於翻譯荷馬史詩。他以寫抒情詩和諷刺詩著稱,著有《田園詩集》《批評論》《論人》《溫莎林》等。薄柏以精湛的新古典主義審美觀寫作,其文學作品重節製講法則,語言精雕細琢,以文字與音韻的技巧高超,創作出無數美麗的經典語句,《牛津引用語辭典》收錄了他的200多條精采的語錄。蒲柏自幼病疾纏身,身高隻有1.37米並終身未,56歲去世。

《埃洛伊莎致阿伯拉》是蒲柏寫於1717年創作的抒情長詩,取材於法國中世紀廣為流傳的愛情故事。詩歌描述了受人尊重的法國哲學家阿伯拉與他的聰明美麗並受過良好教育的學生埃洛伊莎之間的浪漫愛情。長詩是以埃洛伊莎寫給阿伯拉的情書形式寫成,記敘了她在修道院的孤獨與悲傷和對阿伯拉永恒的愛與渴望。故事大意為:阿伯拉在成為巴黎最優秀的教師後與小他20歲的埃洛伊莎開始了一段激情四射的戀情但遭埃的家人竭力反對,在埃洛伊莎懷孕後,阿伯拉向她私下求婚。埃的叔叔發現並試圖揭露他們的秘密結婚時,埃洛伊莎為拯救丈夫的事業便謊稱自己沒有嫁給他,這倒激怒了叔叔,叔叔認為阿拉爾先引誘了她後再拋棄了埃洛伊莎,為了懲罰,叔叔將阿伯拉閹割了。為此兩人分開並分別成了修女和僧侶獻身上帝以從宗教中尋求救贖與慰藉。但隨著時光流逝,埃洛伊莎無法擺脫對阿伯拉的愛戀,她認為對他的愛都遠大於她對上帝的愛。她無比思念著阿拉爾並祈禱終有一天能重逢,但現實告訴她這重逢已是不可能的,最終埃洛伊莎希望上帝讓她在她倆都死去後能重逢。

埃洛伊莎與阿貝拉這一淒慘悲壯而永恒的愛情故事被廣為傳誦,許多作家和詩人都以蒲柏的這骨愛情長詩為再創作的靈感。曾在其他文學作品中知道此故事,但讀了幾段蒲柏此長詩後才能理解埃洛伊莎那被壓抑的愛、那愛的激情、那愛帶來的折磨與悲傷。那信中華麗與深刻的的詞語是埃洛伊莎內心的呐喊,是信仰的自律,是對愛的追求,是對人性的拷問。

這是護圖頁節錄蒲柏的兩段詩句‘描敘了埃洛伊莎在收到和閱讀阿伯拉寫給朋友信件時的內心戚受與呐喊。我將此段原文摘抄在此大家分享,黃色部分為節錄的護圖頁的部分。圖為法籍瑞士畫家Charles Gleyre (1806-1874) 所創作的埃洛伊莎(據稱埃洛伊莎生活年代為1101-1163),由雕刻畫家S·Francois製成版畫。畫作形象地描繪出埃洛伊莎的高貴與剛毅,孤獨與悲傷,以及對阿伯拉的崇敬與l深愛。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