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這篇文字寫於十年前,現在此兩人民共和國,早已經通過所謂的公投,被俄匪笑納了。
這手法和套路,和下麵提到的俄匪並吞我國唐努烏梁海地區,先是宣布獨立,成立所謂的圖瓦人民共和國,再搞個假公投,宣布圖瓦人民要求加入蘇聯,被吞並是一樣的。
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
(1921年1926年) Та?ды Тыва Арат Республика 圖瓦人民共和國 (1926年1944年) Тыва Арат Республика |
|||||||||||
---|---|---|---|---|---|---|---|---|---|---|---|
1921年1944年 | |||||||||||
|
|||||||||||
國歌:《圖瓦國際歌》(1921年1944年)[1]
《鬆果遍布的森林》(1944年)
|
|||||||||||
![]() 圖瓦人民共和國的領土邊界(綠色)
|
|||||||||||
地位 | 蘇聯衛星國 曆史上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 |
||||||||||
首都 | 克孜勒 | ||||||||||
常用語言 | 圖瓦語 俄語 蒙古語 |
||||||||||
宗教 | 藏傳佛教 薩滿教 |
||||||||||
政府 | 社會主義共和國 | ||||||||||
小呼拉爾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 | |||||||||||
1921年
|
蒙古什巴彥巴達爾呼 | ||||||||||
1940年1944年
|
柯特克安吉瑪-托卡 | ||||||||||
圖瓦人民革命黨總書記(最高領導人) | |||||||||||
1932年1944年
|
薩爾察克卡爾巴克霍雷科維奇托卡 | ||||||||||
部長會議主席(政府首腦) | |||||||||||
1921年1922年
|
蘇達那木伯勒珠爾 | ||||||||||
1940年1944年
|
薩耶格-棟加克奇姆巴 | ||||||||||
曆史時期 | 戰間期 | ||||||||||
建立
|
1921年8月14日 | ||||||||||
並入蘇聯
|
1944年10月11日 | ||||||||||
麵積 | |||||||||||
1944年 | 170,500平方公裏 | ||||||||||
人口 | |||||||||||
1944年
|
95400 | ||||||||||
貨幣 | 圖瓦阿克沙 | ||||||||||
|
|||||||||||
今屬於 | ![]() ∟ ![]() ![]() ∟ ![]() |
||||||||||
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1921年1926年,Та?ды Тыва Арат Республика)和圖瓦人民共和國(1926年1944年,圖瓦語:Тыва Арат Республика或Тыва Арат Республик;俄語:Тувин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Pеспублика),別譯土文共和國[2],是存在於1921年-1944年的位居亞洲中部、東西伯利亞南部、葉尼塞河上遊的社會主義共和國。
圖瓦在1911年以前是大清帝國領土,稱唐努烏梁海。南部和東南部與外蒙古接壤,東北部鄰伊爾庫茨克州,西北接哈卡斯共和國,北部為布裏亞特共和國,西部為阿爾泰邊疆區,北部為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南北距長420公裏,東西寬約630公裏。主要河流有大葉尼塞河。[3]
1911年辛亥革命後,外蒙古率先宣布脫離清帝國獨立,唐努烏梁海仍舊為外蒙古統治。而後俄羅斯帝國以保護僑民為由,趁機占領唐努烏梁海,並慫恿其獨立,成立烏梁海共和國。
帝俄在該地區脫離外蒙古獨立後於1914年將其事實上吞並,並成立保護國烏梁海邊疆區。 1917年俄國革命後,蘇俄於1918年將首府別洛查爾斯克(Белоцарск)更名為克木畢齊爾(Хем-Белды?р)。1920年2月19日,北洋軍隊占領圖瓦。
1921年8月13日至16日,圖瓦的布爾什維克獲得俄國支持,在克木必齊爾(今克孜勒)舉行唐努烏梁海各旗代表會議,克穆齊克旗總管巴彥巴達爾呼擔任這次會議的主席。8月14日,宣布建立獨立的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唐努指唐努烏拉山;圖瓦則指圖瓦民族。1924年,當地喇嘛和一些貴族發動反俄起義,要求將圖瓦並入蒙古人民共和國,但被鎮壓。蒙古方麵也提出相似的要求,也被蘇聯拒絕。[4]
經過蘇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之間的會議,蒙古方麵被迫同意承認圖瓦獨立,在1926年8月圖瓦和蒙古兩國簽訂友好條約後,圖瓦改名為圖瓦人民共和國,首府克木必齊爾再次被更名為克孜勒(Кызыл,圖瓦語中意為紅色)。圖瓦人民共和國的執政黨是圖瓦人民革命黨。圖瓦人民共和國總理棟杜庫烏拉上任後,定佛教為國教、設法限製來自蘇聯的移居者,並且與蒙古人民共和國建立聯絡。庫烏拉這些行動越來越驚動蘇聯,蘇聯最終於1929年拘捕和處死他。新的圖瓦政府在黨內進行了多次清洗,並在圖瓦這個傳統的牧牛地區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在斯大林的鼓動下,新政府還試圖摧毀國內的佛教和薩滿教:1929年,圖瓦境內有25座寺廟、約4000名宗教人士,而到了1931年,圖瓦僅存1座寺廟、約750名宗教人士。然而在圖瓦消滅畜牧業則顯得困難:193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82%的圖瓦人仍從事畜牧業。1932年,薩爾查克托卡成為圖瓦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1941年6月25日,圖瓦人民共和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4年10月11日,在圖瓦人民共和國小呼拉爾的請求下,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批準圖瓦成為蘇聯的一部分,設立圖瓦自治州,隸屬於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18 | 1931 | 1944 | 1958 | |
---|---|---|---|---|
圖瓦人 | 48,000 | 64,900 | 81,100 | 98,000 |
俄羅斯人及其他 | 12,000 | 17,300 | 14,300注 | 73,900 |
總計 | 60,000 | 82,200 | 95,400 | 171,900 |
圖瓦建國後主要產業仍是畜牧業,1940年代初的統計結果顯示圖瓦人75%以上仍為牧民,雖然曾經仿效蘇聯推行集體化政策,但並不成功。其經濟極度依賴蘇聯援助。獨立後曾在俄羅斯帝國時期發行的盧布紙幣上加蓋印章和簽名,作為貨幣流通使用。後委托蘇聯印製了一批紙幣和郵票(斯大林曾印製大量圖瓦郵票出售以賺取外匯)[6]。1934年,圖瓦人民共和國曾發行全套7枚的流通硬幣。1933年還曾試鑄1、3、5、10戈比這4種麵值的樣幣。這些硬幣現均已稀缺。幣上文字是圖瓦語初代拉丁化文字(Тьва Arat Respu?lik,1930年代曾使用羅馬字並混雜俄文字母ь、в拚寫圖瓦語)。圖瓦發行的紙幣和硬幣隻作為形式,日常流通仍使用蘇聯盧布[7]。
圖瓦人民共和國僅持續20多年,卻擁有為數不少的旗幟與紋章,並帶有典型的共產主義標誌,如錘子與鐮刀、紅色五角星、麥穗和太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