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國國務院召開了第五次大會,李強提出研究提高農村和城市家庭收入的措施。這在刺激消費方麵,已經上升到了增加家庭收入的高度,而不是惦記百姓兜裏那點兒錢了,算是一種進步。
實際上,中國已經出台了一些刺激消費的政策,比如五月中旬降低利率,降低買房首付,解除限購令等等,力度之大,已經是前所未有了。但是,三個多月過去了,如此之大的刺激力度,卻仿佛是鈔票扔進了水裏,一點動靜都沒有;仿佛是一個病入膏肓的人,用了一劑猛藥,卻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
難怪乎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委員黃一平,非常不理解:“中國政府之前的政策都是雷厲風行,立竿見影,而現在的宏觀調控刺激需求的猛藥咋都不好使了呢?這看起來多少有點奇怪。”
我感覺“這看起來多少有點奇怪”的卻是,作為央行大員的黃一平,他居然不能理解這樣的一個簡單的經濟現象。
投資、出口和消費,被稱作三大經濟引擎,已經全部熄火了。我去年初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那個時候政府還想挽救出口和投資。疫情中解封出來,出口下降,房子滯銷導致投資巨量減少,政府就急急忙忙想辦法補救。為啥啊?因為這兩個是最容易立竿見影的。但是,立竿見影也需要條件,去年折騰了一年,絕望地發現,這倆引擎徹底沒救了。這才把關注點引向消費,實在是沒別的招了,能夠施加影響的,就剩下這一個引擎了。
黃一平有一點沒說錯,政府應該轉變觀念,以前一直是重投資輕消費,現在必須重視消費。
為啥政府之前重視投資和出口,而輕視消費?因為前邊兩項太容易立竿見影了,屬於純粹的經濟領域的問題。簽訂加入WTO協議,那外貿出口數字立刻就噌噌往上躥,每個季度都有幾百億美元的出口創匯入賬,美元多到數錢都手軟。
投資也是一樣的,增建幾個大項目,立刻就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生產,增加了就業,提高了企業利潤,增加了政府稅收,這影響就像一朵水裏的浪花,具有漣漪效應,可以擴大到相關產業,最終會增加消費需求。所以說,投資增加的影響是跨行業的,而且見效非常快。
所以,執政者當然就對投資和出口情有獨鍾了。實踐中,中國改革開放這三四十年,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巨大,兩項加起來達到60%之多。
刺激消費的政策不能立竿見影,這是由消費需求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影響民眾消費需求的因素很複雜。簡單地說,有些因素超出了經濟學能夠解釋的範疇,無論是伸出看得見的手和不看見的手,都很難立刻奏效。
首先是收入問題。國家發錢當然是好事,但是對本期消費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因為影響消費的不僅僅是本期收入,還有預期收入。在經濟下行時期,失業率居高不下,人們擔心未來,這樣的情況下,決定居民消費支出的應該是對未來的預期收入。如果說,國家製定了一係列的扶貧保障製度,今後每一年都會有一筆穩定的收入進賬。那麽,這樣的收入增加,令一些人對未來會產生穩定的收入預期,才敢花錢,才會真正地增加消費。
這裏是製度建設問題,而不是統治階級頭腦一熱,過年過節,讓居委會給窮人送去仨瓜倆棗那麽簡單。
其次,改革這麽多年,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就是社會保障製度。這個製度體係沒有建立起來,普通人的消費就一直受到嚴重製約。包括醫療保障,養老金製度,全國有多少六十歲以上的農民,沒有退休金,或是退休金連吃飯都不夠,還談何消費啊?多少農民有病了不去就醫,尤其是大病,就在家等著“壽終正寢”,根本不去醫院。難道說,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不算是消費需求嗎?
中國政府從來都不在意消費需求這件事,因為人活著,就天然地有消費需求;隻要人們喜歡各種攀比,就要消費升級。中國客觀的人口數量所形成的巨大的消費市場,令任何一個國家,印度除外,都垂涎八十尺,消費需求,這根本就不算一件事啊!不管人怎麽窮,都要吃喝,就自然會有消費。
但是,疫情之後,形勢突然發生了驚天的逆轉,老百姓的消費問題,必須登上大雅之堂,成為政治局會議談論的話題,必須讓兩個李總理都念念不忘。WHY? 實在是現實逼迫的結果。
202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了82.5%,2024年第一季度,這個數字又往上躥了三個百分點,達到了85.5%。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就是細思極恐。
發達國家這方麵的數字,一般在50---60%,但是,這個數字,絕對不是越大越好。我們國家,根據卡內基基金會提供的數字,在1980----2000年,消費的貢獻率是35%,2000-----2005年,處於40%左右。2010年國內公布的數字是50%,2017---2019年平均為59.5%。也就是說,進入2010年代,中國的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發達國家持平。但是,疫情之後,這個數字開始末路狂歡。
原因呢?很簡單,因為其他兩個經濟增長引擎都滅火了,投資和出口的貢獻率去年才17.5%。今年這個數字肯定會更難看。這個數字非常恐怖啦。
更為恐怖的是,經濟增長就靠消費這一條腿了,可是這條腿還是瘸的:消費疲軟。有點要命了。所以,總理大人不停地開會探討刺激內需,學者們也支招。
其實,擴大內需,包括國內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徹底不行了,整個基建行業都沒啥可幹的了。曾幾何時,令人豔羨的基建狂魔,早已經把二十年之後的活都給做完了。原本政府還可以通過擴大財政支出,通過建設基礎設施來增加就業機會,擴大內需,可是現在這條道已經走死了。全國有多少閑置的火車站?
旱路走不了,咱就走水路。於是乎,有人提出把隋煬帝楊廣修建的大運河,給延長到廣州,硬是要把京杭大運河,給改寫成京廣大運河,順便去實現一下毛主席他老人家好幾十年前提出的南水北調的偉大願景。這條水路,不知道能走多遠。
我要說的是,刺激國內需求,遠遠不是發兩個錢兒就能解決的。首先需要增加居民的收入,就是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有穩定一點的工作。那些躺平的大學畢業生,如果真的就一直躺下去,還不是需要父母攢錢養著他們?父母哪裏敢花錢?
其次,需要重建社會保障體係,解決一些人們的後顧之憂,讓人敢花錢。
俗話說,毀樹容易種樹難,建立社保體係,那可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很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尤其是現在出口下降,土地財政無法維係,還麵對著巨多的退休人口。所以說,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了三四十年,最大的悲哀是沒有培養出國內強勁的消費需求。
影響消費需求的要素還有很多,上麵這兩條不解決好,出台啥政策都可能是立竿不見影,沒啥好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