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初,富士康在印度的生產基地——鴻海工廠(FHH),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產能大升級。
他們要為當年的Apple秋季新品,iPhone15做準備。為此,大量台籍和陸籍的管理層,必須留守在當地。
與此同時,鄭州的富士康工廠,管理層不斷鼓動不同崗位的員工,前往印度進行臨時支援任務。很多員工在去印度之前,其實都沒有出過國。
出發印度前,富士康專門組織了文化習俗培訓。告訴中國員工要有禮貌,不要提宗教和政治。
到了印度,幾百名中國員工的核心任務,就是用翻譯軟件,手把手帶印度工人掌握電子製造的操作技能。畢竟,印度工廠裏的生產設備:
連緊急按鈕都是中文。
中國的富士康工廠裏男性員工居多,印度富士康則相反,幾乎全都是年輕的女性,其中很多都是本科以上的高學曆女性。
但教這些工人,也經常讓中國工程師抓狂。
2023年4月,鴻海工廠到了為秋季新品的試生產階段了。庫克親自到了印度,以表轉移供應鏈的誠心。
富士康又派了更多的中國員工,抓緊時間教授印度員工操作機器。為了生產線更準確,他們留出了三個月做試生產演練。
這些中國來的工程師,富士康專門給他們租了公寓。一個叫Hiranandani Parks的高端住宅區,距離工廠車程半小時。
鴻海工廠在印度南部最大城市金奈的郊區。這個工廠的地理優勢在於,緊挨著48號國道。這條國道與另一個大城市班加羅爾相連,國道沿線慢慢成了工業走廊。
從幾十年前開始,金奈就是印度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聚集著福特、現代、寶馬等工廠,被稱為之南亞底特律。
2017年,富士康的頭號競爭對手緯創,最早在這裏放上iPhone代工廠。專門生產過時的低端機iPhone SE。後來,另外兩家蘋果代工廠,和碩和富士康也來了。
隨著這些蘋果代工廠的遷入,金奈-班加羅爾成為印度最大的電子製造產業帶:
印度版的深圳-廣州。
這條產業帶上,藏在印度想要成為世界製造強國的野心。
1
2014年,印度新任總理莫迪,在德裏的紅堡城牆上,做了自己的首次獨立日演講。整場下來,全世界都記住了他說的六字口號:
來吧!印度製造!
莫迪上台後,拋棄了原有的重服務,輕製造的產業結構,決心大力扶植製造業。
他要讓很多偏遠地區的年輕人,也能獲得不錯的薪資收入,以此縮小印度的貧富差距。
2015年8月,富士康第一次踏入印度。郭台銘親自帶隊,率領著20來個來自手機、網絡、電視的部門高管,在印度考察了三天。
他和西部人口大省馬哈拉施特拉邦簽了50億美元的投資備忘錄。郭台銘給印度畫了很大的餅。不僅承諾要在這裏蓋上十幾座工廠,還要創造上百萬個的就業。
之後,富士康前後在印度不同地區拿到很多地。但印度人等啊等…等到iPhone都出到N代了,才明白郭老板的“馬上投產”,和包叔女朋友的“馬上出門”,屬同一時空維度。
2016年,苦於銷售壓力的庫克,跑到了印度尋求轉機。當時,印度市場的成長比較快,庫克也放了口風,考慮建廠的可能性。
執行力最強的,是蘋果代工廠之一,台企緯創。庫克走後,他們就在班加羅爾招兵買馬了。甚至連廠房和水電都沒完全做好,就開始搶占先機。
緊跟著,是iPhone的第二大代工廠和碩,他們租下寶馬的舊廠房,觀望了好幾年。
莫迪之前,印度製造興國的口號喊了很多年,但一直不溫不火。到2021年,印度終於真的出手,宣布要真金白銀補貼製造企業,推出了最有吸引力的製造業政策:
電子製造及生產獎勵計劃(PLI)。
在這項計劃裏,從基準年起,五年時間內,印度要對電子製造企業的營收增量,提供4%-6%的現金補貼。
富士康成為第一家拿到PLI獎勵的企業,獲得了4500萬美元的PLI方案補貼。
和碩也開通了兩條產線,同時投產,並招錄了一萬多名新員工,為iPhone15做準備。
2023年,印度的工業部部長宣布,到2025年,蘋果要把印度產iPhone的比例提高到25%。
要知道,在當時,這個數字還不到7%。這意味著,印度要在兩年時間裏,將iPhone產能增加2.5倍。
對富士康而言,在這樣一個目標下,目前的兩萬工人遠遠不夠。至少得擴充到7萬的工人規模。
鴻海工廠附近村莊的年輕人,已經不夠用了。
為此,地方政府拿出了地,在鴻海工廠附近蓋起了員工宿舍,吸引更遠的外地年輕人進廠打工。
在印度金奈的工業園,富士康複製了深圳、鄭州、成都的造城經驗。集中數萬的年輕人,打造居住、工作和消費於一體的蘋果城。
2
印度的鴻海工廠的麵積有100多英畝,坐落著幾十幢灰白色的廠房。
一開始,這裏隻是富士康生產諾基亞的代工廠。2019年,改組成為鴻海富士康,專門組裝iPhone XR,一款過時一年多的機型。
2020年底,富士康也從鄭州派了200多名工程師,支援印度生產當年的iPhone 12 機型。
到了2023年初,這裏開始生產iPhone 14,當時這款機型,距離上市還不到兩個月。
循序漸進的嚐試,其實都是在為iPhone 15做準備。組裝iPhone15,被看作是印度製造的:
裏程碑時刻。
這意味著,印度第一次和中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生產最新款的蘋果手機。
印度工廠生產iPhone 15 標準版,而中國工廠,保留了尺寸更大的的 Max 和更先進的 Pro 機型。
蘋果加州總部在開iPhone 15發布會的那天晚上,印度舉國歡慶,民族自豪感空前爆棚。盡管新款iPhone和他們大多數人沒有太大關係。
在印度,兩台iPhone新款手機的價格,已經足夠買一輛國產的塔塔汽車了。
到現在,蘋果在印度至少布局了17家供應商。在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有富士康、領益智造、安森美半導體、臻鼎科技、和碩、塔塔電子和偉創力。
在鄰近的卡納塔克邦,有緯創資通、莫仕、艾克斯和深圳裕同包裝技術。
在安得拉邦、馬哈拉施特拉邦、諾伊達、北方邦,還有正崴精密、捷普、欣旺達、深科技、長盈精密。
蘋果成了最大的旗手,引領整個印度電子製造業的轉移方向。在他們的要求下,配套企業隻能跟著來到印度。
2022年,富士康在鄭州的工廠封廠,成為印度製造崛起的契機。他們也確實抓住了機會。當年,富士康在印度的年產能從100萬迅速增加到600萬。
蘋果推崇的是即時生產(JIT)模式。他們絕不會囤積大量庫存,而是消費者下單後再馬上生產。所以,從九月發布新品之後,一直到春節之前,都是生產iPhone的旺季。
但在2022年11月後,蘋果做出了轉移供應鏈的決心。也成了鄭州富士康的命運轉折點。
當時,美國有券商分析師做了估算,持續斷供的危機,讓蘋果承受的銷售損失,每周超過了10億美元:
一場前所未有的噩夢。
今年一月初,春節前夕,也是2024年新品的生產旺季尾聲。富士康停止了陸籍員工的工作,並讓他們和台籍員工做交接。
大半年裏,已經超過300位陸籍工程師離開印度。他們是印度工廠擴大產能,組裝設備的關鍵。
上一次發生這麽大麵積的撤離,還是在2021年疫情暴發時。當時,除了200名大陸高管,所有台灣高管也全部撤退。
這次,印度權威媒體,印度報業采訪了相關的政府官員,對方否認是官方的鍋,解釋稱:
問題出在了蘋果和富士康之間。
但不管怎麽說,蘋果已經帶動了一場全球電子業供應鏈最大規模的地表遷移。
如今,電子零部件體係在印度的崛起,讓他們有了更大的野心。他們堅信,自己要用五年時間,把電子製造業產值幹到3000億美元。
是現在的五倍。
3
今年3月份,印度商務部算了下,說好的五年共計230億獎金,四年過去了,印度總共就發了17億美元的激勵獎金:
不到8%。
莫迪喊出印度製造的當年,oppo、vivo和one plus就進入印度。
他們從中國搬來了生產設備和原料,在印度諾伊達蓋起了一座座製造工廠,還在海得拉巴放上了研發中心。
之後,OV用猛烈的廣告牌戰術,擊退了原本稱霸印度的三星。
作為印度製造真正的中流砥柱,中國手機企業未能入選獎勵計劃。真正的印度手機品牌,在整個市場中的占比:
不到1%。
現在,印度提前結束了PLI激勵計劃,因為他們覺得,除了手機和醫藥,其他製造領域都表現平平,幹脆賴賬了。
賴賬也就算了,從2021年開始,小米被各種騷擾和罰款。他們在印度九年,所有利潤都被凍結了。
Vivo的119個銀行賬戶,被凍結了5800萬美元資金;OPPO被指控逃稅,稅額涉及5.51億美元。
在政府金融部門長期騷擾下,小米的印度負責人不得不舉家遷往迪拜,vivo的高管也隻能曲線逃離回國。
印度賺錢印度花,誰也別想帶回家。
富士康比小米、OV的待遇要好很多,但是想要委派陸籍的高管,依舊也是連簽證都很難拿到。
但架不住蘋果的強烈要求,必須要求中國配套工廠來印度投資。印度不得不做出妥協,開始允許中國的零件廠,和印度當地公司組成合資公司。
立訊精密2020年收購了摩托羅拉的一家工廠,就在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離富士康的鴻海工廠也很近。
立訊精密和當地政府簽了協議,本來打算投資。但處處受阻,連投資許可FDI都批不下來。立訊高管的簽證,也屢屢遭拒。
後來,立訊精密的印度基地擱置至今,海外投資轉移到了越南。
很長時間裏,在印外商最頭疼的,是當地低效繁瑣的政務效率。但蘋果供應鏈來了之後,政府開始改變,為了搶GDP績效,還推出了單獨的企業辦事窗口。
2022年,鴻海工廠所在的泰米爾納德邦,當地招商局一把手還專門趕到台灣,承諾一站式政務服務,就是為了吸引更多台企赴印投資。
為了滿足富士康的生產要求,當地政府甚至專門修改法案,把原本9小時的法定工作時長,改成了12小時。這樣,印度工廠就能和中國工廠一樣,做到兩班倒了。
原來,台企在印度投資,從拿許可,到買地蓋廠房,至少需要一年時間,但最近幾年,這個周期縮短了三分之一。
他們還推出了史上最大的稅改,把原本錯綜雜亂的地方稅,統一成了17%的商品與服務稅。
在印度金奈,鴻海工廠的一名普通女工,月薪僅約1000元人民幣出頭;而在中國的鄭州工廠,同等崗位的收入至少是5000元起。
但實際上,富士康在印度的利潤,遠遠不及中國工廠:
除了人工,什麽都貴。
印度缺少的,不僅僅是原材料,還有生產設備。這些都得靠進口。所以,印度推出的PLI獎勵計劃,對富士康們尤為重要,這是他們提高利潤的關鍵。
今年年初,印度版三星——塔塔電子,還收購了和碩60%的股份。為了強勢進軍電子製造業,塔塔甚至向合資公司派出了年輕的,學習能力更強的哈佛學霸。
另一家緯創,因為實在呆不下去,也把業務賣給了塔塔集團。
這家印度最大財團,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國家意誌。他們要用哈佛學霸,詮釋一個很樸素的商戰道理: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蘋果的強勢推進供應鏈轉移,對於印度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本已經腐爛發黴的製造業,看到了新生的希望。
今年第二季度,一份標誌性的成績單誕生:印度產智能手機在美國的市場份額達到44%,成為美國智能手機銷售的最大來源地。
而中國,從一年前的61%,大幅縮水到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