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我的朋友圈裏發生了兩件事, 確切的說是同性質的一件事兒, 而當事人對待同一事情的態度卻是風馬牛般的不同。 一個朋友(朋友甲)在北美的機場登機去澳洲度假時接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 這個朋友接到消息時已在飛機上落座,總之,我的這個朋友在接到媽媽去世的消息後,仍選擇飛澳洲度假。 他的這個舉動引起了他國內的哥哥姐姐們和親戚不滿,也在我們的朋友圈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和探討。 另一位朋友 (朋友乙)最近也接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 巧的是她是在計劃去遊輪度假的前一天接到的消息。 這位朋友便決定取消度假回國奔喪。 她的丈夫是美國人, 不太理解她的做法, 遊輪沒有買緊急保險, 所以幾千塊美元也拿不回來了。 她的丈夫堅持要自己帶著孩子去遊輪,而她覺得孩子應該和她一起回國奔喪。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孝道文化,朋友甲飽受來自國內親人的責備, 而朋友乙國內的親人認為她的決定是正確的,是理所應當的。 但作為旁觀者細想一下, 他們的決定其實都有道理, 確切的說,別人,包括他們國內的親戚朋友和國外的朋友都沒發言權。客觀的說,他們的決定都建立在犧牲自我的基礎上。 朋友甲決定繼續度假, 不讓期盼此次旅行已久的妻子孩子失望。 突然失去母親, 可以想象他的心情, 但生活還要繼續。作為丈夫,父親,他也要為他的家庭負責 和擔當。 既然已在去往度假的路上,他的選擇也不是沒有理由的。 朋友乙比較之下有時間更改度假計劃,她決定放棄度假回國奔喪。但她的決定不被她美國文化裏長大的丈夫所理解。 特別是她提出了孩子也要與她一起回國奔喪。她損失了幾千塊美元(因為未買遊輪緊急保險),與丈夫鬧得很僵,但卻贏得了國內親戚朋友的肯定
我朋友的遭遇, 應該是我們許多在海外的人可能要麵對的吧? 我們從學生時代,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告別父母來到異國他鄉,上學,畢業,工作,然後在這裏有了自己的家。時光流逝,隨著父母一年年變老,我們都要麵臨類似的選擇: 危機時刻,你的選擇題裏永遠是二選一:國內的父母和你在異國他鄉的家。
一般認為,參加funeral 是給活著的人們的安慰。臨死前的道別,是給將去世的人的慰籍。
談不上什麽孝道,而是虛的東西
孝是農業文明的果。因為土地一定在上一輩人的手裏。
精辟。這也是不是可以解釋中國式很奇葩的婆媳關係之一。以前婆婆手裏握有土地,媳婦得忍氣吞聲熬好多年。現在呢,婆婆手裏沒有土地啦,媳婦得自個朝九晚五地刨食吃,但婆婆依然傳統思維要說了算,結果衝突就來啦。哈哈哈哈。
因為土地一定在上一輩人的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