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物資匱乏、日子緊巴的年代,兩位“50後”相識於親戚家的農忙時節。母親是家中長女,下有一個妹妹三個弟弟,從小就扛起家庭重擔的人。父親則是家中五兄弟中的老三,出身寒門,家裏清貧到幾乎抬不起頭來。可就是這兩個出身“沒資本”的年輕人,卻用一場簡單到幾乎“什麽都沒有”的婚禮,走進了彼此的人生。
母親年輕時長得俊俏,性格爽利利落,做事有主見。那年她剛過二十,就有媒人上門提親,對方是村裏的“首富”,但一家人名聲不好。母親沒多想就回絕了:“家再有錢,要是心歪了,咱也不跟著遭罪。”她知道自己要找的是能一起扛事、一起過日子的人。
在親戚家幹活時,母親第一次見到了父親。那個皮膚曬得黑黝黝的小夥子,身上穿的都是打著補丁的舊衣服,但他說話做事有板有眼,幹活麻利,眼裏總帶著光。別人隻看到他窮,母親卻看到了他身上的精氣神兒。“人窮誌不窮,好日子是人過出來的。”她常這樣說。
但這段感情並不被祝福。外公極力反對,嫌父親家太窮,怕女兒受苦。外婆卻一直默默支持,覺得這小夥子靠得住、心眼實。隻可惜,母親戀愛期間,外婆突然意外離世,沒能見證這場婚禮。
母親沒有退縮。那年臘月,她一個人騎著舊自行車,穿越冰冷的冬風,從娘家一路騎到父親所在的村子。那時家裏沒有電,也沒有車,母親裹著厚棉襖,迎著寒風,去完成自己的選擇。沒有儀式、沒有禮金、沒有盛大的婚宴,隻有一顆認準了的心。
那是一場徹底的“裸婚”,但也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生啟程。婚後,兩人同甘共苦,母親種地、養豬、拉扯孩子,把一個什麽都沒有的家,一點點撐成了溫暖的模樣。而父親,也用一生的勤懇與踏實,回應了母親那年冬天的奔赴與決心。
許多年後回望,那一段騎車遠嫁的旅程,是母親生命中最果敢、最動人的篇章。她沒有等人安排命運,而是親手選了人生的方向。她的那份敢愛、敢選、敢走的勇氣,像冬日裏的一團火,照亮了往後整個家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