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會主義引論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普世價值與未來範式
潘和平
panhepingism@gmail.com
四、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五百年之回顧與展望
4.1 社會主義的概念與起源 – 中國人文社會主義理念與曆史實踐
相對於自然血緣生發的家庭而言,社會作為一個近現代的概念是指超越血緣關係的家庭之外的、在特定環境下共同生活的人群,能夠長久維持的、彼此不能夠離開的相依為命的一種不容易改變的人類群體生存結構。中國自古一直有一個概念叫“社稷”,是土神和穀神的總稱,基本對應於現代“社會”概念,也反映我國古代以農立國的社會性質。後來“社稷”就被用來泛指國家社會。現代通常意義上的“社會”一詞來自於日本,對應於西文“society”一詞。
社會主義就其字麵意思而言是指人們追求社會公平正義、人人和平共處、社會和諧發展的一種善意和理想,是人文主義的在理想社會製度層麵的一種意識和方向。人文主義傾向於對人的個性的關懷,注重強調維護人類的人性尊嚴,提倡寬容的世俗文化,反對暴力與歧視,主張自由平等和自我價值。人文主義強調人類自身高於一切自然物和所有其它動物、植物和生命的價值。前麵我們說到,相比於西方哲科文明,中國自古以來是更多地關注於人類社會和諧秩序的人文智慧文明。儒家經典《禮記•禮運》有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裏倡導的世界是在一個君王的領導下,君愛臣民,臣民擁護君王的世界大同。中國古人心目中的大同世界分為兩個階段,分別為小康社會與大同社會,基本相當於我們今天語境中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共產主義社會。當然,共產主義可以是大同主義的一種形式,而大同主義並不局限於共產主義這種形式,而可以包含更為廣闊和多樣的可能性。
中國人文社會主義有三個重要理念: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天下大同。 天人合一不僅教導人們要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且也隱含著人類社會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的思想,因而人類社會要遵循自然和諧之道。天下為公是人文社會主義的本體論,意味著人類所生存的空間和各種資源屬於社會整體,而本來就不屬於個人私有,因而社會主義公有製是符合自然之道(天理)。世界大同指向人人平等、公平正義的社會製度。 近代500多年來的社會主義運動乃至共產主義理想都是中國世界大同理想的近現代化及具體化。社會主義作為一種超越所有其它私有階級製度(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等)的人文主義理念和思想,它所追求的消滅剝削、實現社會平等、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麵的發展,實現人類和諧共生乃至徹底解放、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等理念和價值,永遠占據著人類道義的製高點。這也是社會主義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中國不僅是人文社會主義樸素理念的發源地,而且是最早的人文社會主義製度實踐國。戰國末期,秦孝公贏渠梁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求賢若渴,便發布《招賢令》,許諾能大功於秦國者願與之分享秦國。 這就已經表現出了天下為公的格局與胸懷。在秦孝公招賢令的感召之下,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桑抑商貿、廢世襲獎軍功、建縣製嚴立法等一係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經過秦孝公商鞅變法(以下我們稱為“秦國變法”,我們認為商鞅隻是秦孝公領導的秦國中央政策的具體執行人),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中央集權製王國;也奠定了日後秦始皇兼並六國統一中華偉大事業的製度基礎和綜合國力。我們看到,秦國變法的核心製度在於廢除貴族特權,實行人人平等的軍功製度。在政治上,除了國家領導核心-君主(贏氏公族)-的君權保持不變外,整個秦國已經廢除了分封公族與貴族的封建製,而實行了任人唯賢與依法治國,具有君主民意社會主義性質。當然,秦國的君主集權製度在秦始皇時期過於集中,戰時法製到秦朝全國統一後初期未能及時地與時俱進予以調整,秦始皇身後秦朝中央出現內亂而又有農民起義並引發六國貴族殘餘勢力複辟。進而到漢朝時血統封建又出現複辟反複等等。 中國人文社會主義在近代的複興是得益於俄國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種近代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喚醒了沉睡於中華文明意識深處的人文社會主義。
4.2 歐洲空想社會主義
與中國自古以來的人文社會主義理念平行地,環地中海並以歐洲為主體的西方文明也產生了帶有空想性質的烏托邦社會主義(utopian socialism)理念,也多稱為“空想社會主義”[16],其思想淵源可以追隨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 前427-前347年)的著作《理想國》。 空想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學說最早見於16世紀托馬斯·莫爾(1478~1535)的《烏托邦》一書,是先賢柏拉圖的理想國與歐洲不公現實的衝撞產物。在文藝複興思潮的人文主義氛圍影響下,與莫爾同時代及後來有相當一批人探索過這種思想,並最終流行於19世紀初期的西歐。著名代表人物有:莫爾、康帕內拉(1568~1639)、聖西門(1760-1825)、歐文(1771~1858)和傅立葉(1772-1837),都主張建立一個沒有階級壓迫和剝削以及沒有資本主義弊端的理想社會。“社會主義”一詞是19世紀初聖西門創造的,其拉丁語源是中世紀時代的“社會”這個拉丁語詞。
空想社會主義的發展經曆了從16世紀至19世紀初共300多年,其學說從主張仍然保留私有製發展到主張廢除私有製,消滅階級差別,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產品,建立社會平等。他們中也有人還主張暴力革命,並提出和論證了過渡時期等問題。到了19世紀初期,以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為代表,空想社會主義發展到頂峰,其主要表現在:將批判的矛頭直接對準資本主義製度;在理論上提出了經濟是政治製度的基礎、私有製是階級分化和階級剝削的根源等觀點,並依此觀點分析曆史和現狀,從而認識到資本主義製度的剝削本質;在設計未來社會藍圖時以大工廠為原型,完全拋棄了平均主義和苦修苦煉的禁欲主義,使理想的社會主義成為一種具有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會。但在一些基本問題上,他們還未能擺脫空想社會主義的根本缺陷,即未能將社會主義的理想建立在經濟社會發展邏輯的基礎上,而更多的是對於未來理想社會的向往,因而他們的理想社會不能實現。
4.3 馬恩“科學社會主義”
19世紀30~4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先進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等已占統治地位,資本主義內部矛盾日益尖銳,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日益高漲。馬克思和恩格斯(馬恩)參加了當時階級鬥爭的實踐,並在此基礎上,總結了歐洲工人運動的經驗,全麵地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批判地繼承了空想社會主義特別是19世紀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法國的聖西門與傅立葉及英國的歐文的思想成果,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論,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一種有著初步科學邏輯的學說,即“科學社會主義”。馬恩使“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工人運動緊密結合起來,得以在工人階級中迅速傳播,而空想社會主義則逐步走向式微。1848年,馬恩合著的《共產黨宣言》[17]發表,標誌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1867年出版的馬克思著作《資本論》[18]和後來撰寫的《哥達綱領批判》[19](1875),與恩格斯著作《反杜林論》[20](1976-1978)和《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21](1880)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原理進行了深入的論述。
從馬恩發表這些著作的時間順序上,我們看到,馬恩是首先通過《共產黨宣言》提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斷語,斷定資本主義必將被社會主義所代替,並最終實現全人類的共產主義;然後在其後的三十多年中,通過《資本論》(四卷)、《哥達綱領批判》、《反杜林論》 和《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著作最大限度地利用當時社會的信息條件研究論證了這些論斷。這也是一種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當然這種研究方法既有科學的成分,也有先入為主的偏頗。這也就埋下了原本的馬恩“科學社會主義”的若幹主要論斷被世界近代曆史證偽的可能性。當然,馬恩曆史性地成為了世界無產階級的原創性的導師,歸功於馬恩“科學社會主義”為人類的大多數-無產階級-謀求解放、為人類社會設計和平自由發展的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並且《資本論》等馬恩著作也開辟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範式。作為一個理論體係,以馬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為兩大基石而建立起來的“科學社會主義”統稱為馬克思主義。
馬恩“科學社會主義”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發現之上的,即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唯物史觀,即曆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是科學的社會曆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是與曆史唯心主義相對的。曆史唯物主義認為一切重要曆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與階級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訴求是階級衝突的主要著力點。馬恩將以歐洲為主線的世界曆史分為四個前後相接的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並預言了其後的兩個階段:社會主義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奴隸社會中的奴隸主與奴隸,封建社會中的地主(封建主)與農民,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資本家與工人,構成各自階段的兩兩對立階級。馬恩認為是階級社會的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推動社會的發展。但這裏,馬恩沒有看到,在任何一種當前的階級社會中,並不是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鬥爭推動社會的生產關係的革命性進步,或者說這不是主要原因,而是新的生產力階級與現有的(老的)統治階級之間的鬥爭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歐洲)封建社會,是資產階級(而不是農民階級)戰勝了地主(封建主)階級,使得社會進入資本主義。同樣道理,在(歐美)資本主義社會,最終不是無產階級戰勝了資產階級,而是未來某種更強大的生產力階級戰勝了資產階級,從而推動社會進入到更高級的階段。後麵我們會論述,在當前的世界資本主義占主導地位的曆史時期,是掌握著智慧經濟生產力的新階級,如生產計算機的IBM,掌控操作係統的微軟,占據社交信息平台的穀歌和騰迅,主導電子商務平台的亞馬遜和阿裏巴巴,最近實現了廣義人工智能ChatGPT突破的OpenAI等等。我們認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構成一對陰陽太極結構。在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因為作為階級社會的兩大對立階級,如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都不是單純的“物”,而是有著自由意誌和主觀能動性的人和人群。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會是一種線性的過程,而必然是一種非線性、非穩態的複雜過程。當然我們也看到,馬恩也必然受限於他們所處的時代的局限性,畢竟馬恩當時的科學也隻有牛頓力學和達爾文進化論等,以及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等文明學理。後來出現的相對論物理學、量子力學、複雜性科學(信息論、控製論、係統論、計算機、互聯網、物聯網等)、基因工程和新能源新材料科學、以及最新出現的廣義人工智能模型等,已經極大地擴張了人類的知識圈和想象力。
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資本論》的核心。馬克思看到,剩餘價值是指在剝削製度下,被統治階級剝削的,勞動者所生產的新價值中,勞動創造的價值和勞動報酬之間的差額,即由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占有的勞動。剩餘價值理論考察的是勞動過程當中的價值增殖。這種價值增殖決定了經濟現象領域中的價格和利潤增長運動。馬克思以此來推理斷言,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必然導致資產階級的壟斷,從而導致工人階級的絕對貧困。馬恩因而主動地號召無產階級起來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後來馬恩斷言,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將首先並同時發生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指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等。今天我們認識到,價值是商品經濟形態社會的一個基本事實。價值基礎上的“剩餘價值”,這是工廠製經濟社會的事實。它的表象是勞動協議或勞資談判合同的執行過程的結果。其實,在現代西方經濟學中,新製度經濟學的不完全合同理論,地位上相當於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說的是勞動者不能弄清楚自己的“剩餘價值”,實際上就是資方最後的控製權,它不屬於勞動者。就是說,勞動者對勞動過程沒有最後的控製權。這是商品社會的事實,馬克思把它稱作“剩餘價值理論”。狹義地講,資本主義企業被直接規定為資本家特別利用市場勞動力合約的一個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控製生產方式和勞動合約。但是我們看到,馬克思《資本論》中並未實質性地論及“市場風險”-這個在現代經濟學中最基礎、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狹義的資本主義企業中,市場風險是由資本家承擔的,工人階級(勞動者)並不需要操心;因而資本家占有剩餘價值的一個法理理由在於對市場風險的承受擔當和風險補償。站在中國太極哲學的視角看,剩餘價值與市場風險構成一對陰陽太極結構。
4.4 列斯蘇俄社會主義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歐美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進入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世界範圍內資本主義各國各種政治勢力的不平衡和激烈衝突出現了薄弱環節,為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轉瞬即逝的機會。列寧(1870-1924)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時代特征和俄國實際相結合,首創性地實踐了馬恩“科學社會主義”,捍衛和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了列寧主義,帶領布爾什維克黨和廣大人民奪取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實現了社會主義由理論、運動到國家製度的跨越。列寧去世後,斯大林(1878-1953)領導蘇聯黨和人民鞏固和建設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了創造性的探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使蘇聯迅速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強大的工業國,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打敗德日法西斯的過程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極大地激勵和推動了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各民族的獨立與解放事業。曆史地看,列寧和斯大林(以下簡稱“列斯”)前後相接地共同創建了列寧主義[23-26]和蘇俄社會主義的榜樣模式。
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列寧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做出了多方麵的、創新性的貢獻,主要包括六個方麵的內容:1)帝國主義理論[22];2)無產階級革命理論[23];3)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4)無產階級專政理論[24];5)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6)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 7)新經濟政策。列寧的天才首先體現在他能夠在二十世紀初錯綜複雜的世界政治版圖和風雲變幻中以一雙慧眼洞察到資本主義世界的薄弱環節,進而看到馬恩“科學社會主義”的設想能夠首先在一個不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革命成功(這就超出了馬恩的本意)。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也為鄧小平主導的中國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在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戰略上,馬恩根據大工業和世界市場的發展所造成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初級全球化狀態,曾經設想社會主義革命首先要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同時發生並取得勝利。可是,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的不平衡和利益矛盾,使得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這種不平衡和各國革命的主客觀條件成熟度之不同,就使得社會主義革命在發達國家同時爆發已經變得不可能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造成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相互消弱,導致帝國主義世界體係的鏈條上出現了易於被無產階級革命突破的薄弱環節,從而出現了社會主義革命在一國首先勝利的可能性。列寧主義開創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它指引俄國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並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它鼓舞和推動了全世界一切被壓迫階級和一切被壓迫民族爭取解放的鬥爭。
斯大林是一個偉大而又複雜的曆史人物,他既有偉大的理論貢獻和卓絕的實踐和建設成就,也有粗暴地殺戮自己同誌並導致無產階級政權異化的陰暗麵。 在理論上,斯大林創立了一國可以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25],突破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建立有待世界革命成功的思想。依據這個理論,斯大林的政治體係充分發揮了列寧關於階級、政黨、領袖的關係,把蘇聯建成高度集權的一黨專政國家,並且領導了蘇聯和第三國際的內政外交。在經濟上,斯大林開創性地建立了和實踐了前蘇聯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采用的、並且延續約七十餘年的一種經濟體製,即蘇聯式的計劃經濟[25]。這是一種生產資料高度集中的公有製與政府指令性計劃、按勞分配相結合的經濟模式,即通過國家權力,全麵幹預和管理國民經濟各部門,通過指令性計劃集中進行資源配置,進行社會生產和分配活動。在當時特殊的困難的曆史條件(被資本主義國家敵視)下,斯大林通過他的政治經濟體係,將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發揮到一種極致,使蘇聯建立起了較完善的人民福利體係,躋身於工業化國家的行列,在蘇聯迅速趕上和超過西方發達國家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也為後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和精神基礎。
由列斯所開創並實踐建立的蘇聯模式,包括蘇聯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經濟製度和社會體製,也被後來的實踐證明存在明顯的缺陷和弊端,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發揮。蘇聯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麵:1)在所有製上,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製,明顯脫離生產力發展實際,經濟缺乏活力和效率;2)在經濟體製上,實行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無視甚至排斥市場的調節作用;3)在經濟發展戰略上,片麵強調以發展重工業為主,追求外延式的粗放增長,追求高速度,而不講質量效益;4)在政治上,片麵強調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忽視社會主義民主法製建設,導致特權階層滋生,使得蘇聯社會主義國家走向違反共產黨人初心的異化,走向人民的對立麵,並最終被人民所拋棄,導致了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的劇變。
4.5 毛鄧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算起到今天, 近現代的中國經曆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曆史上最複雜曲折、艱難困苦、也最波瀾壯闊、輝煌壯麗的絕地反轉而後強力複興的曆史進程。中國近代史是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算起,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結束在大陸的存在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曆經了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中國近代史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曆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自由的鬥爭史。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後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二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後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中國現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的曆史,分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兩大曆史階段。這一時期也是中國建立人民政權、鞏固政權、探索與發展社會主義共和國,使中國走向自立、民主、富強的一段發展史。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主力軍是國民黨,其精神領袖是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其指導思想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而“三民主義”也是一種中國式的空想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力軍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力量是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其領導核心是毛澤東,其指導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當然,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我們認為,作為中國紅色革命指路明燈和主體智慧的毛澤東思想,具有中華主體文明現代化和馬列主義中國化的雙重性質。從曆史的高度來看,毛澤東思想是在中國本土產生的,由毛澤東創立和倡導的,並在二十世紀中國革命鬥爭和國家建設事業大範圍實踐的一種政治革命、軍事鬥爭、和國家發展理論。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前蘇聯主導了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話語權,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共集體智慧的結晶更多地被認為是馬列主義同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而忽視了作為中華主體文明現代化複興發展的曆史地位。中共認可並尊崇毛澤東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體性理論。毛澤東思想專注於將舊的製度和價值係統擊垮並摧毀,提出了一整套的戰略戰術構想,這部分實質性地吸收了中國古代世界大同主義的天下為公的人文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古代兵家和縱橫家的傳統智慧,並創造性地發展到新的高度,經過了曆史的實踐檢驗,已證明其行之有效。毛澤東思想中比較突出的創造性亮點主要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根據地創建發展理論[26-27], “農村包圍城市”、“遊擊戰”和以“集中優勢兵力打遷滅戰”為主的“十大軍事原則”[28]等人民戰爭兵法, “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和“持久戰”[29-30]等抗日戰爭大戰略,“為人民服務”和“走群眾路線”的人民主體性原則、“三個世界的劃分”的世界勢力博弈均衡戰略等等。至於毛澤東思想中對社會主義製度建設的一些理論,如"繼續革命理論",後來不為中共官方認可;毛澤東個人晚年有關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思想和運動等被明確否定為嚴重政治錯誤並導致經濟封閉落後的原因之一。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袖們過世後, 鄧小平重新出山。在鄧小平的支持和領導下,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迅速在全國展開,在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上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念[31]。這次大討論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撥亂反正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思想保障。在鄧小平指導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提法,作出了把中共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實現了中國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這次全會開始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標誌著以改革開放為特征的新的曆史時期正式開啟。在這個曆史轉折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以鄧小平為主要創立者、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為主題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理論,稱為鄧小平理論[32-35]。
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曆史條件下,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曆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曆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作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發展,江澤民從全麵總結黨的曆史經驗和如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出發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具體內容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思想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從此成為一個全民黨,其黨員來自全體人民中的先進者和優秀者。
我們認為,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主體智慧的鄧小平理論,與毛澤東思想在一個級別上,也同樣具有中華主體文明現代化和馬列主義中國化的雙重性質。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鄧小平理論是中共獲得的與蘇聯模式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在中國曆史上,鄧小平開創的改革開放是中國三千年文明史上上唯一可以比肩秦國變法的國家體製改革;而且根本不通過流血的革命,而完全通過和平非暴力的體製改革,就實現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的經濟體製改革並推動了政治體製現代化進程(政治體製改革還有待深入)。
鄧小平也是二十世紀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所領導的中國改革開放使得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進入到現代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也因此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使得中國一躍而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將在可以預見的不長時間內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從而恢複中國在世界經濟、科學與技術版圖上的主體地位。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頑強的意誌品質、強烈的曆史擔當,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全麵開創新局麵、發生曆史性變革,贏得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高度評價和衷心愛戴,成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在這一偉大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以中華民族的新時代偉大領袖、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理論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銳判斷力和戰略定力,提出了一係列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開啟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36]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有機貫通起來,把富國與強軍緊密結合起來,把堅持和平發展道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緊密結合起來,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係列重大問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了新的文明內涵。
習近平創造性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倡議[37],贏得了國際社會高度讚譽和廣泛認同,產生日益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影響,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倡導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了可靠的現實抓手和依托平台。這些重大原創,是堅持人民立場、體現博大胸懷和崇高道義、運用科學思維作出的理論創造,必將在人類曆史上,包括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樹立起一座偉大的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