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勤於學習,善於自省,變教訓為經驗,從失誤趨成功。勇於開拓,敢於進取,繼往開來,譜寫新章。巴郞身處環境、社會、以及自身的發展變化之中,耳聞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筆錄存之,欲與文友們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乍死還生》巴郎

(2024-10-16 01:31:54) 下一個

《乍死還生》巴郎

 

成都最早的造反派是“川大八二六”和“成都工人革命造反兵團”,稱為“八二六派”。

 

1967年“一月風暴”時,造反派曾積極對抗以工人為主的保守組織“產業軍”,衝擊四川省委和西南局,揪鬥當權派,進行搶班奪權。也曾衝擊成都軍區,進行靜坐示威活動,聲勢浩大。

 

二月鎮反時,在產業軍的積極配合下,成都軍區與地方公檢法聯合行動,逮捕大批八二六派頭目和骨幹份子,定性為反動組織,從總部到基層都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進入三月中旬,形勢開始發生變化。先是舊老們失勢,文革新貴們登場。張梁劉張主持四川工作,籌建省革委,清算“二月逆流”。

 

造反派士氣急速上升,重整旗鼓,東山再起。造反派與產業軍的矛盾也日趨尖銳,4 - 5月裏,爆發了兩場大規模的武鬥。雙方數千人,手持現代熱兵器,大打出手,血染蓉城,死傷累累。

 

正當此時,中央發布了解決四川問題的《四川十條》,明確否定鎮反運動,宣布成都軍區支持產業軍是犯了“方向性、路線性錯誤”。於是,成都地區的文化革命經曆了一個緊張而富於戲劇性變化的過程。

造反派都欣喜如狂,歡慶勝利。

 

龐大的產業軍失去了當權派的支撐,眼見大勢已去,人去樓空,名存實亡。在《四川十條》掀起的急風暴雨中,如失修樓房,很快牆漏屋塌,支離破碎,五月尚未完結,就土崩瓦解,煙消雲散了。

巴郎 記於2020091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