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門》巴郎
朝天門,因明朝在此修建城門故名,位於渝中區東北端的兩江口,呈半島狀,三麵環水,地勢中高。自重慶建城以來,一直是主要的水陸碼頭,九省人流和物流集散之地,商業貿易非常發達活躍。以前人貨往來,都是通過數百級長而陡峭難行的石梯連接江邊碼頭,造就了一大批碼頭搬運苦力,俗稱為“棒棒”,或“扁擔兒”,靠賺取一點辛苦血汗錢養家糊口。
80年代以來,為適應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需要,對朝天門重新進行了規劃設計。將半島整平拓寬,建成朝天門廣場。沿著廣場,數個大型機械化碼頭,吊臂和傳送帶直連貨船,日夜不停地吞吐著貨物。而在客運碼頭,大型纜車穿行在上百米高的陡坡上,迅速地將旅客上送到岸上,或下送入客船。
從大劇院望過來,可以看見在朝天門處,碧綠的嘉陵江水注入褐黃色的長江水中,交匯處涇渭分明。朝天門,就如一支巨輪,其前端犁進江中,激得波濤翻卷,浪花飛濺。朝天門廣場上,林立著多幢高層樓房,更有五幢高樓,按前後左中右排列,就象高聳的桅檣,正鼓滿風帆,要乘風破浪揚帆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