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勤於學習,善於自省,變教訓為經驗,從失誤趨成功。勇於開拓,敢於進取,繼往開來,譜寫新章。巴郞身處環境、社會、以及自身的發展變化之中,耳聞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筆錄存之,欲與文友們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茂子舊作100。《廬山觀音橋》

(2024-07-29 01:07:27) 下一個

茂子舊作100。《廬山觀音橋》

一一一一    

廬山的觀音橋景區,是我們此次遊廬山的第二站。

進景區大門,便昰匡廬古道。所謂“古道”早已擴寬,古道上,增加了仿古水車房,用廬山第四冰川的廬山自然山石加工的十二生肖園,天下第二泉。

天下第二泉建有方亭保護,亭上存對聯:“觀音施聖水,陸子命珍泉”。此處泉水從一處天然石穴中流出,泉水清冽,大旱不枯,大雨不溢,原名“招隱泉”。唐代茶神陸羽733-804年品後,命名為“天下第六泉”。

過亭便來到橫跨在三峽澗上的觀音橋。此橋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迄今已有千餘年曆史。至清末,當地老百姓在橋南修建起供奉觀音的觀音廟,此後當地的人習慣叫三峽橋為觀音橋。

這是一座石造單孔橋,長24.4米,寬4米,橋麵鋪以大石,兩側砌有石欄,橋孔內圈由長方形青石砌成。青石采用凹凸榫結,首尾銜接。橋孔正中石塊上刻有造橋工匠的名字等內容。這種凹凸相接的石券拱,讓全橋緊密連成一體。

當地石匠陳智福、陳智汪、陳智洪三兄弟,經過千辛萬苦,精心設計,終於在澗上架起了這座“石彩虹”,使得天塹變通途。崖峭壁上建橋,非神工巧匠無法完成。

古橋底部也是一大看點,仰頭才能看清古橋拱圈還是由7列摩崖石刻,上書有建造時間,建橋工匠,建橋願景等內容。不禁讓人感慨,如若不是古橋質量精湛,何以能讓古橋迄今,流芳百世。如若是豆腐渣工程,今人豈能看到這“百尺懸潭萬道山,一虹橫枕翠微間,半天雲錦開青峽,幾地轟雷撼王關”的神奇景象。

古橋邊,還有蔣介石行宮、老蔣警衛樓,蔣介石和宋美齡親手栽種的“夫妻樹”等。這些人文景觀,多少帶些牽強,不足為談。

往觀音橋上溯,便是棲賢穀。穀中有棺材石 ,浴仙潭。再往其上有鄱嶺、太乙峰、漢陽峰等。因時間關係,我們至浴仙潭止。

此次所遊景點,曾為電影《廬山戀》拍攝地,也是景區宣傳噱頭,不足為讚。唯觀音古橋,值得細細品味。

一一一一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