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裏,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餘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米利堅合眾國之為國,幅員萬裏,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襲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
上麵這段文字出自《瀛環誌略》介紹美國和推崇華盛頓的文字。《瀛環誌略》的作者是鴉片戰爭後的福建布政使徐繼畬,在“以專派之員辦理開放廈門、福州兩口通商通行事宜”的過程中,徐繼畬與包括美國新教傳教士雅裨理等西方來華人士的廣泛接觸後,得到了許多有關世界地理、曆史、文化和政治知識,也成為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中國人之一。《瀛環誌略·自序》中寫道:“道光癸卯因公駐廈門,晤米利堅人雅裨理,西國多聞之士也,能作閩語,攜有地圖冊子,繪刻極細,苦不識其字,因鉤摹十餘幅,就雅裨理詢譯之,粗知各國之名,然匆卒不能詳也。”
與之相應的,雅裨理牧師在日記中是這樣評價徐繼畬的: “他既不拘束,又很友好,表現得恰如其分。很明顯,他已經獲得了相當多的知識。他了解世界各國狀況的願望,遠比傾聽天國的真理急切得多。”
這裏所提到的“西國多聞之士”雅裨理牧師(David Abeel, 1804-1846),美國歸正會宣教士。大約17歲時,雅裨理決誌獻身服侍。 22歲時已被按立為美國歸正宗教會牧師,24歲時開始在南洋宣教,傳揚福音。在宣教的過程中雅裨理牧師學習了中文和閩南語。
鴉片戰爭後廈門成為五個通商口岸城市中的一個,也成為繼廣州之後清政府允許基督教傳入的城市。1842年2月24日,雅裨理牧師與文惠廉牧師(William Boone)乘船抵達廈門鼓浪嶼,成為最早登陸廈門的基督教新教傳教士。他們在海邊租了兩間簡陋的小房子,建立布道所。雅裨理牧師在一封家信中寫道:“(房子)既沒有門,也沒有窗戶,並且沒有一間的地板是完好的……。”由於雅裨理牧師會講閩南話,因此其講道頗受歡迎。不久,美國醫生甘明(William H. Cumming)到達廈門,與雅裨理牧師同工,為廈門百姓看病施藥。在雅裨理牧師1842年寫給美國差會的信中報告說,主日聽道的已接近50人,而且看病的人很多,多得每一天都看不完前來就診的所有病人。
1844年6月24日,波羅滿 (Rev. William John Pohlman,1812-1849) ,和羅啻(Rev. Elihu Doty,1809-1864)兩位牧師來廈與雅裨理牧師同工,遺憾的是雅裨理牧師沒有長久地享受這樣的宣教事工,因為疾病不斷折磨著他的身體。盡管如此,雅裨理牧師仍然一直恒切地在為中國的宣教事工和中國人祈禱!1845年1月,雅裨理牧師因嚴重的肺結核病複發而身體極度虛弱,被抬上船返回美國,正如他所說的 “不確定我將首先抵達哪一個家” 。雅裨理牧師於1846年9月4日在紐約州奧爾巴尼市安息主懷,歸回天家。
雅裨理牧師一直舍身地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工作並不徒勞無功。均已年過五旬的兩位老弟兄王福桂、劉殷舍於1846年4月由波羅滿牧師施洗,成為天國的子民,也是廈門近代最早的兩位基督徒,真正地是到了知天命的年紀。這兩位基督徒將他們的被神揀選歸因於雅裨理牧師的傳教講道,把福音的種子撒在了他們的心裏!
這正是應了哥林多前書3: 6所說的“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 神叫他生長。”
波羅滿和羅啻兩位牧師就擔負起廈門事工的重任。一場場試煉接踵而至,兩位牧師的孩子和兩位師母先後去世……兩位失去愛人的丈夫決定由羅啻牧師將他們的孩子送回美國,在廈門的事工由波羅滿牧師擔當。盡管深陷患難,波羅滿牧師滿懷信念,他在信中稱:“……我要將兩個活下來的孩子送回家。這使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感受到強烈的離別之情,這是人之常情。但是神的慈悲充滿了一切。噢!神那支撐一切、安慰靈魂、溫暖心靈、激發生命的恩典啊!出現在每個危難之時,支撐著我們經曆考驗和抗爭,愛我的神,使我成為一名崇高的勝利者。……在痛苦與失落當中我依然讚美神的榮耀,我隻祈求讚美基督,讚美神,拯救靈魂,祈求天堂中充滿成千上萬來自黑暗國度的人們。“
1847年8月,羅啻與打馬字牧師(Rev. John Van Nest Talmage)來到廈門,此時已有數十人受洗,每個主日都有數百人聽道。波羅滿牧師以及其他的宣教士於是計劃建立一座禮拜堂。由於清政府禁止外國人購地,隻好由中國信徒負責建堂用地的購買。王福桂弟兄,即前麵提到的廈門近代最早的兩位基督徒之一,購買 了一塊地後捐贈給教會作為建堂用地。波羅滿牧師又從美國募集了3000美元用於教堂的建設。當時美國男子的月收入大約是34美元,女子大約是14美元,4個臥室的房子大約600美元,由此可見3000美元在當時可以算的上一個不小的數目。
1848年,禮拜堂的建設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波羅滿牧師親自參與教堂的設計和監工。教堂從年初開始建造工作,同年年底這座新古典式建築風格的磚木結構教堂完工。依其所在的街道,取名為 “新街禮拜堂” 。教堂可容納三百五十到四百人,是基督新教在華的首座教堂,也是中國第一座專門用於中文崇拜的教堂。故稱“中華第一聖堂” 。
然而,波羅滿牧師未能親眼目睹他一生中的巔峰之作完工,1849 年1月他在乘船返回廈門的途中遭遇台風而安息主懷!
1849年2月11日,新街禮拜堂舉行了獻堂典禮。同一時間也舉辦了波羅滿牧師的追思會。當天,不少同工充滿了特別複雜的感受,打馬字牧師回憶說 “我們的心在流血”。在感恩、頌讚、悲傷、追憶等等思緒的交織下,中國第一座基督新教教堂完成了獻堂典禮。新街禮拜堂是波羅滿傳教士的信仰和熱情的榮譽紀念碑。
從雅裨理牧師住過的沒有門窗,連地板都是破損的住處,也沒有教堂的時代到這樣的新街教堂的建成,用了差不多7年的時間。這些神的好仆人們前仆後繼地舍身舍命地為主作工,讓福音的種子在外邦人中生根發芽成長。其中的艱難和煎熬非一般常人所能忍受。但是這些接受差派的宣教士卻依然堅韌地照著神所吩咐的大使命去不斷播種,耕耘……
……但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
——啟示錄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