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欲盡不盡不可說”講的是他,巧合吧。 “可說”二字,表示“文”字。《說文解字》一書的書名,源於“文可說,字可解”。 折口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閉口。閉口,也就是“不可說”。折口二字,就是“哲”字 文哲二字,出來了。 至於柯,與不可說的“可”同音。 柯文哲,應該會當選吧。有意思。
注意,有些話可說,有些話“不可說”。對於任何人都一樣。
金注《推背圖》第四十三象中的巧合,“孫中山與興中會”
圖中,一老者和一小孩並行,以袖遮頭。
讖:君非君,臣非臣。始艱危,終克定。
頌:黑兔走入青龍穴,欲盡不盡不可說。惟有外邊根樹上,三十年中子孫結。
金聖歎注解:此象疑前象女子亂國未終,君臣出狩,有一傑出之人為之底定,然必在三十年後。
網上已經有人解此象與孫中山有關。所列證據,主要是讖中“君非君,臣非臣”中暗含的“革命”和頌的第四句有“孫中山”的名字信息。筆者也同意此象有孫中山,但依據是頌中 “興中會”的信息和其他有關“孫中山”的信息。
筆者試解如下:
圖中二人,以袖遮“擋”頭,表示兩“黨”,其中老者應指與孫中山有關的“興中會”等團體。
圖中的小孩,應該指康有為的保皇會。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章太炎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把光緒皇帝斥為“載湉小醜”。另外,光緒幼年即位,太後臨朝,在民眾眼裏,光緒似乎隻是一孩童。
“君非君,臣非臣”,從字麵上即可理解為“革命”,指原來的臣民不承認當時滿清皇帝。
興中會成立後不久的1895年重陽節,興中會成員積極策劃在廣州起義,後來,起義計劃泄露,陸皓東被捕犧牲,孫中山流亡國外。“始艱危”可指此事。
“終克定”,應指十幾年後,“興中會”等黨派改組的同盟會,發動(一說參與)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滿清。
1879年(光緒五年),孫中山隨母赴檀香山。他的長兄孫眉資助孫中山先後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係統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而1879年,正是兔年。
“黑”字,暗指“黨(黨)”。與頌第四句的“結”字合解為“結黨”。
“兔走”,指“逸”字。孫中山號“逸仙”。
“青”,指東方。檀香山在中國的東方
“龍穴”,指龍潭,也指“龍檀香”,即檀香山。
以上信息,合起來應指1894年孫中山再次來到檀香山,並於1894年11月24日在美國檀香山創建了中國近代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
孫中山在1894年,曾欲投靠李鴻章,並有《上李鴻章書》欲轉李鴻章,寄希望李鴻章見到此書後能接見他。後未受李鴻章接見,加上其他原因,孫中山才轉而走向革命。未能麵見李鴻章,可以說是孫中山命運的一個轉折點。
在《上李鴻章書》中,孫中山提出了四大綱領:“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盡”字,是《上李鴻章書》中的關鍵詞。
孫中山欲“盡”其才於李鴻章,但卻未能“盡”,而且所說之事不能麵陳李鴻章。正是“欲盡不盡不可說”。
此句中,用“不可說”,而未用“不能說”,可能是此象作者設的一字謎,謎底是“文”字,即孫中山的名字“孫文”。“可說”二字,表示“文”字。《說文解字》一書的書名,源於“文可說,字可解”。
興中會成立於檀香山,“二十多個讚同孫中山主張的進步華僑,在檀香山聚議成立興中會”。興中會的早期資助人之一孫眉,是孫中山的兄長,也是海外華僑。
華僑,可以說是“外邊根樹”。
“三十年”,指1894年興中會成立時,孫中山二十九歲(虛歲)。而1895年1月下旬,孫中山抵達香港,2月21日,興中會總部在香港中環士丹頓街13號宣告成立。這一年(1895年),孫中山三十歲。
“結”字,表示“結黨”,即成立一黨。而“黨”是頌的第一個字“黑”字的另一個含義。
此句中的“三”,中,孫三個字,合為“孫中山”(已有人以此猜到“孫中山”,百度能查到)
這幾個解合起來就是:三十歲的孫中山成立興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