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 是一種能力。做成熟的自己或不成熟的自己,有本質的差別。
做不成熟的自己是把“隨心所欲” 當成“真實的自我”。
做父母的應有體會,當小孩子去商場看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而得不到時會鬧情緒,有時甚至會大哭大鬧,在地上打滾。這時的小孩子還沒有形成對自我的認知,還不知道什麽才是"真實的自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麽?什麽對自己真正的很重要?而僅僅是被即時的本能欲望和情緒驅動的行為。
隨心所欲本質上正是一種以情緒為中心的行為。情緒往往來自潛意識(由我們的原始腦控製)的快速反應,帶有本能的保護功能。它們的出現速度遠快於理性思考(由現代腦掌控),因此很多時候情緒驅動的行為會與我們自我意識層麵的“真我”的選擇產生衝突,進而讓自己事後感到後悔。
做成熟的自己在於通過自我意識 - self awareness 找到,並理解真實的自己:“我”到底想要什麽?什麽對我真正的重要?我知道我在做什麽,也理解我為什麽這樣做,同時敢於承擔後果。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真誠而情緒穩定地表達自我意識中的自我。
如果“做自己”是讓船在大海中航行,如果任由情緒和衝動掌舵,可能隻會讓船隨著風暴(情緒)和海流(習慣)漂泊,那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做自己”,是船長有意識地使用指南針(知道自己明確的目標),在風暴,和海流衝擊前,成功避險,穩定前行。
換句話說,這是一種選擇:是選擇做任由風暴,海流漂泊的“船長”,還是用指南針導航,在風暴中穩定駛向目標的“船長”。而如何選擇,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 這種能力能驅動“我”不斷尋找,理解,修正,再尋找,理解,修正,從而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