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觀察人的個體和群體行為,以及其行為背後的動力。剛來美時,主要的觀察對象是美國群體。川普第一次競選,華人的高調助選和對川普的高支持率讓我開始關注文學城的華人群體。
來文學城的華人,大部分應歸屬為一代移民。不管我們有沒有意識到,我們和我們離開的地方仍然有著緊密的關聯,因為,我們在那經曆了從幼年,童年,少年到成年的成長過程。在這個成長過程中,累計了太多的原始記憶,常識以及習慣。這些常識以及習慣儲存於我們的潛意識裏,會繼續影響著我們每天的決策和行為。作為一代移民,又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關聯的群體在海外中文網站討論中國的人和事是即正常,又合理。那麽,又會有哪些有趣的行為現象呢?
“中黑”,“粉紅”現象就是其中之一
所謂“中黑”是指那些看中國那那都不好的人(或總看中國負麵的人)。過去幾十年,中國政府致力發展基建,修建高鐵,讓中國人的出行,運輸更快捷,更方便。這部分人會指出,中國政府這是好大喜功,勞民傷財。中國政府的改開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脫離了貧困。這部分人會指出,中國的貧困標準和美國差遠了。中國政府致力於改善無家可歸的問題,讓城市裏無家可歸者越來越少。這部分人又指出,中國人這是好麵子,把無家可歸者都藏了起來或趕到鄉下去了,等等等等。每當中國或中國人曝出這樣,那樣的負麵新聞時,這些人會表現的格外的關注和憤憤不平。“倫敦鋼琴事件”的反應就是一典型例子 【看海外華人對倫敦鋼琴事件的反應有感】。
每次看到這些都會讓我聯想到某類中國家長對待其子女的行為模式。因為希望他/她們的子女能避免犯錯,變得“更好”,這類家長的眼睛會總盯著子女不足的地方,這不夠好,哪不夠好,有時還帶著羞辱的指責。即使考試考了95分,也告訴子女,95分算什麽,某某考了98分。當子女為自己好的成績表現出一絲自豪時,這類家長會立刻指出“和某某比,你還差的太遠了”。當子女對這類家長的行為表達出不滿時,這類家長還美其名曰是“為了你能變得更好”。部分總看中國負麵的人 (或“中黑”)也正好用了同樣義正言辭的語調,指出他/她指出中國的負麵是希望中國能變的更好。
當然,當“中黑”不停的批評,指正,甚至羞辱和中國有關的事或人時,就會有一群人站出來辯駁,自動形成了辯論的另一方,那就是“粉紅”。所以,在城裏,論壇裏就常常有“中黑”和“粉紅”兩群人關於中國的人,中國的事之爭。
不論是以“中黑”“為中國好”的注重避免犯錯而關注負麵的方式,還是“粉紅”注重關注中國進步的方式,都揭示了我們這一代人由於其特有的紐帶形成的對中國的特殊感情,就類似於原生家庭對我們成長過程的影響。
我相信,當初我們這群人,千裏迢迢,背井離鄉離開中國都是抱著讓自己能過上更好生活的願望,盡管每個人定義的何為更好的生活也許不一樣。當初的美國,物質上,和世界接軌上都比中國有著極大的優勢。在經曆了幾十年的體驗和沉澱以後,大部分人開始慢慢了解真實的美國。發現,原來美國也存在不少和中國相同的問題,還有一些其特殊還無解的問題。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後,美國政府在中東和中亞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軍事幹預,這一係列舉動加劇了美國國內政治和社會衝突,也加劇了黨派在外交政策上的分歧,增加了社會經濟負擔,並削弱了人們對政府和媒體的信任。過去的10年,美國的黨派之爭越來越劇烈,分歧也越來越大,社會矛盾也越來越深,也嚴重影響著美國經濟的發展。而與此同時,中國卻在經濟,高科技,和法製完善等等方麵大步地追趕著美國,導致中美差距明顯在縮小。雖然,中國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總的來說是在進步。而美國,尤其是近10年,“精英” / “平民”的矛盾,黨派的矛盾,種族的矛盾…...等等越來越大,越來越激烈。而這一係列的改變,毫無疑問地影響著每一個海外華人的認知,從而影響著其行為。
無論是“中黑”還是“粉紅”,都需要有勇氣來麵對和接受現實,那就是,盡管中國仍然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但和我們出來時相比,中國已經發生了不可忽略的進步,而與此同時,美國卻展示了很多我們以前沒想到的種種問題。我們能做的是,如何在這個動態發展的環境中調整好自己的的心態,追求更好的生活。